方法267: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對孩子創造才能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父母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使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孩子總是將好奇的目光投向他所能接觸的新鮮的事物上,並努力探索其中的秘密。父母要善於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正確的軌道,並注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可以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父母可以帶孩子觀察春天裏各種花草樹木的變化。比如讓孩子去外麵觀察鳥是怎樣在藍天中飛翔的,可以帶孩子觀察星空,還可以讓孩子搞些家庭的種植、飼養活動等。總之,可以讓神奇的大自然來解答孩子無窮而強烈的好奇心,培養他敢於探索的精神。
父母可以將孩子的好奇心領入知識的海洋,將孩子的好奇心變成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用書籍來激發與滿足他的好奇心,鼓勵他自己到書籍中探索知識的奧秘。英國當代最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柏特蘭·羅素就是從祖父的書房裏開始他的學術生涯的。柏特蘭·羅素跟隨祖父母生活。其祖父家有萬卷藏書。在祖父家,小羅素最愛去的地方便是祖父的圖書室,尤其是他6歲那年祖父去世後,這兒就成了小羅素的書房。他在這裏任意瀏覽各類圖書,無論是曆史、文學、哲學還是數學,各類知識他都如饑似渴地吸取。他常瞞著家人偷偷地學習到深夜,一聽到有大人來,就吹熄蠟燭悄悄鑽進被窩裝睡。他的哲學興趣正是從童年時代對知識的好奇和渴求開始的。
方法268: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提問
由於孩子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孩子會提出許多問題,越是好奇,孩子的問題就越多。一個孩子好問,說明他好奇心強,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因此,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
第一,要歡迎並鼓勵孩子提問,父母不能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平時,要多鼓勵孩子提問,對愛提問的孩子要給予讚揚,並及時正確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大人對孩子的提問表示歡迎,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並繼續發展。但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往往忽視孩子的提問,甚至粗暴地訓斥他們,使得孩子不敢再提問,這樣會使孩子對周圍一切都失去應有的好奇與熱情。要知道,孩子一旦失去好奇心,要重新激起是很困難的。
第二,回答孩子的問題要對孩子有啟發性,對那些簡單的問題可以直接給予簡單明了的回答;對於那些有較複雜的邏輯關係的問題,要引導孩子注意事物之間的聯係,鼓勵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和思考找出答案。
第三,如果孩子的問題父母確實不知道,就要如實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書或問問別人再告訴你或你提的這些問題那本書裏都有,你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可以增加孩子對書的興趣。
上述做法不僅是對孩子求知欲的一種鼓勵與滿足,而且也教會孩子熱愛書籍、不恥下問、尊重科學知識等優良的品質。相反,如果父母對自己不甚了解的問題因為怕自己不會回答而丟麵子,就責罵孩子“亂問什麼”,這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尊?
人無自尊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從小懂得自尊可以讓孩子建立完善的性格,培養孩子的自尊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
方法269:避免對孩子的無意傷害
自我價值是一個人主觀上對自己的評價。一個人自我價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童年時父母對他的態度,包括父母對他的評價。
父母可能是由於望子成龍心切,往往對孩子的要求相當嚴格,雖然內心非常的關愛,言談舉止間卻對自己的孩子比較嚴厲:而如果是鄰居孩子來了,我們都會對他很客氣、很照顧。比方說鄰居小剛偶爾到家吃飯,把湯打翻了,媽媽就會說:“沒關係,我來擦就好。”而如果打翻湯的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的孩子,就忍不住會罵:“喝湯都不會喝!那麼笨!”
因為自己的孩子既親密又安全,父母無意中會在言行上比較隨便,但孩子不理解這一點,他隻會覺得父母對他不夠好,反而比較關心隔壁鄰居家的孩子。這雖然是誤解,可這正是孩子真正的想法。
一般來說,大人是有理智的,會知道爸爸媽媽對隔壁鄰居家的孩子隻是比較客氣,可是對一個很小的孩子來說,他的感受就是:“我不重要!鄰居家的小剛比我重要。”
我們經常在無意中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這表明父母並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譬如說我們和老師或鄰居談天,說到自己的孩子:“他小時候在姥姥家長大,是不是智商開發不好?”這些話有意無意當中,都會傷害到孩子。
有些父母在對待孩子時即使在態度上一致,但如果在口氣上不同,這孩子也會感覺到。
當我們發現自己有這樣的情況時,我們要真誠地跟孩子說:“媽媽不是故意的,媽媽也不清楚為什麼,跟你講話的時候,口氣就不是很好,可是媽媽心裏麵是最愛你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感覺到自己的錯誤時,就必須向孩子表述清楚,這就要讓他感覺到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