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品格方麵的問題(9)(2 / 3)

我們要相信孩子,去傾聽他的想法,分辨他當時的心情,不要隨便丟給他一些情緒,更不要總是批評他。

接納是一種愛的表現,孩子在家庭裏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自然而然的也會尊重父母或他人,這種尊重需要父母不斷地去幫他們培養。培養孩子的自尊,必須從父母的身教做起,然後他們才會不斷的成長,成長為一個有尊嚴的人。

方法270:溫和地和孩子交往

據心理專家研究證明,在自然界所有的動物中,人類在剛出生時是最需要的照顧和保護的,不僅如此,他們需要被照顧的時間也最長。

從表麵上看,孩子的生存問題似乎很簡單,隻要給他吃飽穿暖,就足以讓他活下去。但是,假定父母晚一點給他喂奶,或者一生下來就不把他抱起來,即使並不真正對孩子的生命構成威脅也會讓他感受到麵臨死亡的危險。因為孩子再小也是有感覺的。

孩子理智未成熟,感受卻很靈敏,假如他覺得生命受到威脅,活下去有困難,此時他的心情會很不安,他就會大哭。如果小孩子剛出生時,在無法得到照顧的情況下,生理上的需要又沒有辦法通過父母而得到滿足,他會很不安,會覺得自己很沒有存在價值。

也許有人會說,做父母的好不容易才把孩子生下來,一定無微不至地關照他、尊重他。然而很多時候,即使我們事實上確實做得很好也會在無意當中造成孩子在感覺上的傷害。譬如我們跟鄰居談天,說到自己的孩子:“他小時候曾經發高燒,可能腦子燒壞了。”這些無意說出的話都可能會傷害到孩子。

譬如有些時候你會說:“鄰居家小東,很會幫媽媽做事。”或者“隔壁小芳長得很漂亮。”等,這無形中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我們總覺得小孩子還不夠大、還不懂事、還沒有感覺。其實每個人都一樣,不管大人還是小孩,我們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都會去衡量別人有沒有重視我、尊重我;別人是否在認真傾聽我所說的話,在這一點上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應該是沒有區別的。

人的自信,其實在嬰兒期就培養出來了,不管多小,孩子已經很靈敏,假定在那個時候,我們沒有好好注意孩子,這個不被尊重的感受就會深深的烙印在他人格中,影響他以後的成長。

孩子需要我們在態度上、感覺上重視他;記住是態度上和感覺上,而不是你為他做了很多事情,為他存了很多錢,他隻在乎父母現在對他的態度,這對他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隻會根據自己的直接體會,來認定你對他的重視程度。我們心裏很愛他,我們以“打是疼罵是愛”為借口,“不論我打你或罵你,都是為了你好,為了讓你成材成器”,這也沒有錯,可是這年齡的小孩子,他還無法體會你的良苦用心,所以我們必須用很溫和的態度跟他來往,讓他在被關懷、被尊重的環境下建立自我價值,這將會使他受益無窮。

方法271:不要忽視孩子的進步

人的潛力是無止境的,任何人一旦受到誇獎,都能發揮的更好。可能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切身體會。

在孩子身上誇獎的言辭也是相當重要的。當孩子受到自己最信賴的人的鼓勵時,他會因此而更加努力的去表現自己。

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孩子努力後取得的成果,否則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當孩子一旦表現得好一些,自己知道認真學習,甚至想到幫父母做事時,父母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並給孩子表現的機會。生活中有些父母即使孩子表現的很好,都會以同樣的眼光說:“稀奇!”或者“哪根筋錯位了?”等等,給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其實,那些父母的內心,應該是對孩子的優秀表現很滿意的。但是,由於孩子的好表現出乎父母的期待,高興驚訝之餘,又有一點不好意思直接說出那份喜悅,才會說出這些帶有諷刺意味的話,其實足用另一種方式來表示父母的愛。

但是,想想被諷刺的孩子心理,即使是父母不在意,也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甚至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反正好的表現也得不到肯定,以後再也不這樣做了。孩子往往特別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他們尤其想知道父母對自己的看法。著名的哈洛克實驗最具有證明力。他把小孩子分成統一群、讚賞群、斥責群、忽視群四組,要他們連續做五天的加法功課。第一天,四組的平均分數大致相同。但是,一天天過去,得到“隻要肯做就會”鼓勵的一組,成績漸漸提高,相對地,其他幾組的平均分數不再提高,到第五天就出現了很大的差別。

產生這種差別,想必是因為讚賞群的小朋友,覺得“自己被重視”而倍加努力,而其餘小組的小孩卻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鼓勵而心灰意冷。

父母鼓勵孩子時,千萬不要難為情。比方,在孩子不同於以往,拿到好成績時,嘉獎他“做得很好”,表現出自己的衷心喜悅之情,孩子應該了解自己受重視的程度。如果擔心孩子因此而得意忘形的話,不妨說“這次也許有運氣好的原因,下次自己努力,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