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個觀點而言,個人的語言組織能力是相當重要的。有些家長認為,對幼兒采取勸阻態度,孩子根本聽不懂,所以幹脆打屁股才能起作用。結果是當孩子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還會出現錯誤,因為每次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隻是讓孩子疼痛,使孩子不敢去做那件事,而沒讓孩子真正明白究竟錯在哪,如果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問題該不該做,所以在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不行的理由,這樣做,“不行”這兩個字將會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腦海中。這種禁止的方式也會隨著孩子成長而成長,牢牢地紮根在孩子心中,這種管教才是最基本的態度。就這點而言,語言是很有效率的,可是,語言也要有分寸、有力度、更要恰當,如果父母隻是不停地說教,孩子會毫不在意地當做耳旁風,根本起不到效果。也就是說,在管教孩子時,父母本身的態度比其所有的教育方法更重要。
不過,父母為孩子所感覺到的事找出恰當的言語表達也是相當重要的。要使孩子很有係統地記起容易忘記的事,首先就要給予恰當的詞語來表達。但也要找對時機才行。
孩子在生長的過程都有一種轉變期,大概在孩子三四歲時語言對孩子會造成很強烈的作用。比如說隻要對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講一句“有鬼”,孩子就會害怕。
換言之,這是感覺再加上語言能力所起的作用。當然,在這時期內,偶爾會發現一些矛盾,例如孩子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完全不一致,但這種現象不會維持太長的時間。過不了多久,孩子會將自己的經驗與周圍其他人所說的話聯結在一起,然後就能使自己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完全一致!
所以,在管教孩子時,不要隻是一味的打罵,希望能當場就矯正孩子的錯誤,父母應當冷靜些,讓思緒通過大腦的思考、過濾,之後再將錯誤的理由說給孩子聽,這種方法才是正確而有效的。
方法292:責備孩子的原則
究竟該如何責備孩子才恰如其分呢?以下三點可供參考。
第一,必須肯定孩子的人格,采取適當的訓斥方式。或許父母會認為,孩子的性格尚未成熟,但實際上,孩子有他自己的感覺和立場。父母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的話,就無法得到孩子敬仰。
第二,必須讓孩子了解遭到責罵的原因,如果孩子可以反省改過的話,父母就不要嚴加追究,因為一味責罵,往往會傷害孩子而造成反效果。
第三,告訴他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轍。父母應將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告訴孩子,而且不加勉強地讓孩子自行判斷及決定取舍。
方法293:不適當的責備會造成不良後果
在孩子還小時,應以培養其基本生活習慣為目的來責罵或誇獎孩子,這對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父母都認為,孩子還很小,常常責備未免太過分,所以很少嚴厲地責怪孩子,以至於等到孩子讀小學高年級後還得擔心“手洗幹淨沒”、“衛生紙帶了沒”等問題。可是在那個年紀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烈,無法忍受所有事情都按父母的命令去做的環境。雖然父母會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會因受到責罵而倍感困擾。孩子的基本生活習慣,必須以讚美或責備的妥當方式,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培養好。不過,在幼兒期必須注意到的一個問題是,孩子的年紀越小,越無法以語言管教好,所以要適當的加以訓斥。
對於發生在眼前令人困擾的狀態,不住地責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父母應思考“這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那樣就不會隻一味地責罵孩子,而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怎麼樣才能使孩子做好”。
如果責備得太過分,容易使孩子的性格變得畏縮,也會造成孩子的反抗而變得性格怪僻。所以,應盡可能不采取責罵這種方式。例如,孩子才是小學程度,當其生活習慣上產生錯誤時,不要當場責備,而應請求孩子幫忙做家事,讓孩子養成積極做事的欲望才是明智的方法。
方法294:責備的音調要輕
美國肯尼亞大學的語言研究班和海軍共同設計的研究,證明聖經上所說的“平穩的回答可以平息對方的憤怒”這句話的真實性。研究的方式是利用電話或船上的傳聲管發出各式各樣音調高低的問題,而回答也是各不相同。如果說話者他質問的口氣是用很高的音調,那回答的人也會提高音量,如果是用低緩的語氣來問,得到的回答也是緩和的。
如果母親對著大哭的孩子吼叫,隻會讓孩子越哭越大聲。因為孩子的反應,可以說是被母親高吼的喊叫聲給激起來的。如果這樣會使這種母子間的爭吵無休止的持續,而且他們之間的紛爭會漸漸擴大。
因此可以推斷出一個結論來,訓斥的時候,用比平常還低的音調來講比較好。而且不止在責罵的時候,用在向對方訴說、解釋時也是很恰當的。一所人文大學曾經研究過究竟哪一種說話方式比較容易打動人的心。實驗結果表明,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度而言,熱辯型、演說型的方式,都不如平穩的語調效果好,而運用到教養的時候,至少有下麵三種意想不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