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品格方麵的問題(12)(2 / 3)

第一,低緩的聲音比吼叫要顯得“理性”多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用平穩的語調來說,對方在自覺受到理性的對待的同時,也會以理性來處理事情。

第二,輕緩的聲音,強調這件事隻是兩個人在討論,如果像要讓大夥都知道般地爭吵,隻會增加彼此的不悅,而且會使局麵越鬧越僵。

第三,不同於平常的語言,會使孩子察覺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更會專心地注意家長所講的。

方法295:直視孩子的目光加以指責

假如孩子瞧不起身邊的同學,如身體上有缺陷的同學,或是輕蔑殘疾者時,就要嚴格地指正。對孩子而言,說出看不起別人的話,多半不是惡意,而隻是好奇而已。

但卻不能因此就不聞不問,因為這樣不但傷了別人的心,會造成別人對他的不尊重,同時也使孩子自己顯得很沒道德。所以父母必須當場指出孩子的錯誤才是。

不過,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時千萬不要說:

“這樣會使我很沒麵子。”

應該是站在父母的立場,對孩子的未成熟部分感到生氣。

“為什麼這麼不懂得體貼別人?”

其實大人在事後往往也有這種情形。如:

“我怎麼會做這種糊塗事呢?”

就應像這樣對自己本身生氣的態度,為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而加以指責批評。

一般而言,攝影師非常注重畫麵中出現的人物的目光,也就是所謂的“視線”。就攝影師獨特的感性而言,就是“要讓孩子的視線中有我們的影像才行”。比方說在幫助孩子穿衣服時,從後麵幫忙穿很簡單,但這樣孩子就沒辦法自己學會穿衣服了。

如果讓孩子看到,教孩子“先穿這個袖子,再穿另一邊袖子”的話,就算是低智能的孩子,也能慢慢學會自己穿衣服。

方法296:責備之前向孩子說明原因

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錯誤是非常正常的事,大多數父母采取的解決方法是責罵。這雖然不是一種威脅,但這種方法並不可取,事實證明在孩子上學之前,的確具有相當的屈服效果,不過在責罵孩子時一定要孩子知道為什麼責罵他。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大多數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做父母的說話時,都隱含著這話是絕對的,不管怎麼樣都要服從的意思。這等於告訴孩子,你不必辯解,更不要反抗,隻有按父母的話去做,才是好孩子。

嚴重的是,這些話會抑製孩子的思考力,妨礙思考能力的發展。因此,孩子或許隻會當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將來很可能成為沒有判斷力和自主性的人。而且,父母的這種依靠長輩權威而進行的教子方式,極有可能會對孩子產生永久性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將來會不自覺地用同樣的手段教育自己的下一代,這種“遺傳”性的後果帶來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

或許有的父母會說,孩子太小,用說明的方式很困難,確實如此,但是多聽幾次說明後,孩子心中會明白“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能做”。將來孩子對事情就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當然,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方法,究竟何種方法比較好,不能一概而論。不過考慮到孩子頭腦的發育,父母一定不要不說明原因就強迫孩子屈服。這種極端強權式的教育方式,既傷害孩子的身心,也不利於孩子思維的健康發展。

方法297:責罵效果適得其反

一位小學三年級學生,個性有些拘謹,但很溫順,算得上是隨和。不過,他的動作有點遲鈍,所以在一二年級時,母親時而責罵他,就在這種周而複始的情況下,到了三年級,母親開始想,不管怎麼罵,對孩子根本沒有作用,於是母親改變了態度,采取啟發的方式,但在這之前,孩子已經養成了不良習慣。

而且這孩子的壞習慣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包括脖子左右扭轉,時常自言自語、眼睛四麵環視、手掌和臉不住晃動、喉嚨中發出沙沙聲等。

每當一種習慣即將改好時,另一種習慣就又出現了。不但在家中母親時常阻止他,提醒他“不要那樣”,甚至在學校同學都嘲笑他,還替他取了很多外號。

母親很擔心,不知他是否發生了什麼事,於是向孩子詢問,也到學校找老師詢問,結果好像孩子沒有發生什麼事。於是,她不由得一直煩惱和擔心,不知他下次又會出現什麼新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