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形成還與孩子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如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希望剛剛學會說話的孩子就能用很正確、流利的語言來講話,於是在孩子講話時經常打斷,進行糾正,並伴以訓斥,長時間如此,使孩子一張口說話就緊張,而出現口吃;或在孩子做了錯事後,強迫孩子說出原因,而很小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所以回答問題支支吾吾;有的孩子的好奇心很強,經常纏著家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難免引起成人的不耐煩而打斷孩子的問話,或隻做簡單的回答,使孩子在與父母講話時,心情緊張,膽怯,於是出現口吃;還有的是父母或周圍的人中有口吃,孩子感覺好玩,跟著學,慢慢地自己也變得口吃。
口吃的孩子,還常伴有其他神經症狀,如易興奮、易激怒、情緒不穩定、膽小、有睡眠障礙,甚至遺尿等。
方法335:7項有效的預防措施
從導致口吃的不良因素中我們可以看出,預防孩子口吃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需要得到家庭成員、幼兒園老師及周圍朋友的密切配合,以避免口吃的發生。避免口吃,可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擴大孩子的詞彙量。想使孩子能完整而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明智的方法是多教孩子新的單詞,並用孩子能聽懂的詞彙去解釋,以便於孩子領會和掌握。如:“什麼是影子”?不必說成是物體輪廓由於不透光而造成的影像。你可以講:影子就是太陽給你畫的畫。並讓他站在太陽底下,親身體驗太陽的傑作。此時,雖然定義不確切,但孩子能明白。“影子”這個詞是指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影子”的定義會得到不斷完善和正確的理解。
2.有意識地控製孩子說話的速度。常有這種情況,與一個說話很快的人交談,也會不由自主地受對方的影響而加快說話的速度。因此,對一個剛學說話的孩子來說,父母要以身作則把講話速度放慢些,而不是提醒孩子說“你慢慢說,別結巴”。
3.孩子講話時,出現一些不合語法的錯誤時,不要急於糾正,頻繁糾正能引起孩子口吃,因為孩子有恐懼心理,生怕又說錯了話。應該認識到,對於孩子語言的流暢性要比語法規則的正確性更為重要。
4.避免有意無意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如要求孩子模仿大人的口吻說話;父母不要為了炫耀而命令小家夥當眾背誦兒歌或古詩。
5.向孩子提問要注意時機及方式,如孩子弄得滿身是土,家長不要急於了解是怎麼回事,而應在給孩子清洗時,用和藹的口氣邊洗邊詢問情況,了解情況後再提出要求。更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地要求孩子認錯和訓斥孩子。
6.讓孩子享受家庭的溫暖,給予應有的安全感。如去姥姥家居住或上幼兒園,這樣的環境改變要給孩子一定的心理準備。父母之問的爭吵,常使孩子處於尷尬處境,盡管父母試圖掩飾家庭的不和也是無濟於事的,孩子的心理活動與父母是保持聯係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一切。許多孩子的口吃就是家庭矛盾在他們身上的一種心理折射。
7.及時發現孩子口吃的原因並加以避免,如發現周圍有口吃的成人或孩子,孩子有模仿行為時,應加以避免和解釋。
方法336:分散孩子的緊張情緒
在矯正口吃的過程中,不能過於急躁,不能用訓斥的辦法。不要使孩子緊張,越是緊張越造成口吃。可以采用轉移方式,采用唱歌的方式,把結巴的字音編成歌唱出來,以分散孩子緊張的情緒。問孩子問題時,可以給他選擇性的提示。比如說你可以問他,今天在幼兒園吃的是胡蘿卜和肉絲,還是吃的雞蛋炒西紅柿?他可以回答說“我吃了雞蛋炒西紅柿”。這樣有一半的答案已在問題中,孩子就不會緊張地想他所不太熟悉的新詞彙了。總之,小孩子大都是因為新詞彙不多而引起的“暫時性口吃”,又稱為“發育性口吃”。隻要父母注意提醒,口吃就很容易矯正。但如果不及時矯正或矯正方法不對,或者采用嘲笑、諷刺,或模仿來打擊孩子,使孩子心理上形成壓力和羞辱,而不願意在眾人麵前說話,孩子將更加缺乏語言訓練的機會,從而妨礙口語的發展和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