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微利是厚利的祖宗(上)(1 / 3)

現在好多人提起上世紀8、90年代時期的中國市場還唏噓不已。

那真是個賺錢的黃金年代,到處是大把賺錢的機會,用“遍地是黃金”來形容也不為過。一時間成就了許多名企與富翁。

時光流逝,世事變幻,那個暴利時代已成過眼雲煙,成為了曆史的記憶。

隨著市場的理性回歸,留給企業賺取的利潤越來越少。但好多人還沒有從那個暴富的心理中走出來,因此而感到迷茫和困惑。

其實,厚利與微利本就像硬幣的兩個麵,隻要你放平心態,抓住每一個賺取分毫的機會,積少成多,最終也能成就你創富的夢想。

一、微利與厚利是一枚硬幣的兩麵

什麼行業最賺錢?什麼產品利潤高?這是創業者常常會思考的問題。

現實卻告訴我們:厚利行業並不意味著所屬公司都能夠取得良好的業績,而身處微利行業的公司也未必注定業績就差。利潤高的產品不見得經營者都能獲得高利,利潤低的產品也未必就賺不到大錢。微利與厚利,就像一枚硬幣的兩個麵,顛來倒去都是這些錢,就看你是不是會去賺。

德國有個聞名世界的零售企業“阿爾迪”。公司的創始人是一對名叫卡爾?阿爾布萊希特和特奧?阿爾布萊希特的兄弟。近年來,兄弟倆在歐洲富豪排行榜上連中狀元,並在美國《福布斯》富人榜上的排名急速躥升。2004年他們的財富達268億美元,僅次於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在世界巨富中名列第三。

“阿爾迪”的店名是德語阿爾布萊希特折扣店的簡稱,老板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倆出生於埃森市的一個礦工家庭,二戰後從母親手中接過一家以賣奶酪為主的雜貨店,兄弟倆把它改成了一個超市。當時,無論從麵積還是商品種類上看,阿爾迪超市隻能算是家小型超市。但它最大的特色是便宜,即使折成人民幣,也隻相對於當今中國人的收入水平。該店常年銷售的幾種日常消費品價格(折成人民幣)如下:1公斤麵粉1.8元,1升盒裝純蘋果汁3.5元,1公升盒裝牛奶3元。由於價格便宜,阿爾迪超市開始受到德國低收入家庭和外國留學生的歡迎。後來兄弟倆又將超市發展成了連鎖店。

因為價格便宜,很多人一度在心中對貨品的質量產生了懷疑和偏見,甚至認為拎著阿爾迪的購物袋在大街上行走是件很讓人丟麵子的事。於是,阿爾迪在保持廉價的前提下,不斷調整商品結構、檔次,逐漸改變了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形象。

如今,到阿爾迪購物已經不再是丟麵子的事了,開著奔馳、寶馬到阿爾迪購物的也大有人在。據統計,德國有95%的工人、85%左右的職員和公務員定期去阿爾迪購物。在過去的一年中,由於經濟不景氣,很多公司的銷售和利潤紛紛縮水,阿爾迪的客戶卻增加了20%,銷售額增加了10%。

在50多年的經營中,兄弟倆一直堅持簡單、便宜的經營戰略,生意卻越做越大

現在,阿爾迪已開到德國以外包括美國在內的12個國家,共有6000多家店,並以每周至少新開一家分店的速度在迅速膨脹。難怪《福布斯》感歎,如果阿氏兄弟不是均已年過八旬的話,說不定再過些年就會超過蓋茨成為世界首富。

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從事的是微利行業,經營的又是微利商品,卻賺取了巨額的財富,成就了輝煌的事業。其實阿爾布萊希特兄弟的成功秘訣很簡單,那就是“薄利多銷”。

常言道:“三分毛利吃飽飯,七分毛利餓死人。”薄利多銷曆來被商界奉為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經”。量變促使質變,微利集聚起來就是厚利。

酒店業界常常有一種現象:開始時,為躋身於行業領先地位,奉行“來的都是客”的原則,爭奪顧客,搶占市場;一旦企業的優勢地位確立,就穿上貴族外衣,將“不賺錢”的大眾消費層拒之門外。而無錫國際飯店卻沒有這樣做。

無錫在地理位置上毗鄰有天堂之美的蘇杭,這個獨特的區位讓無錫的酒店業很是尷尬——很多遊客的目的地都是蘇杭,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很少在無錫長久逗留,致使無錫酒店的客源一直比較稀少。加上近幾年酒店業的快速擴張,由過去的4家猛增到近30家。如此,無錫酒店業的競爭異常激烈,大多酒店都在勉強維持生計。

就在這種形勢下,無錫國際飯店開張了。出乎意料的是,該酒店開張後生意很是興隆。第一個月收支基本持平,第二個月就已經有了30萬元的利潤。來到無錫國際飯店的宴會廳,會讓人真正感受到什麼是門庭若市。每逢節假日,有41張餐桌的大廳必定爆滿,一小時內至少有五六張桌子要翻兩次台。親朋相聚、婚慶喜宴、企業宴請,氣氛異常熱烈。而要在此住宿,遇有會議,就得提前預訂了。

無錫國際飯店成功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董事長謝菊寶給出了答案。

在無錫國際飯店營業之初,決策層分析了無錫酒店業的形勢。一方麵國際客源有限,老牌的大酒店尚且吃不飽,更何況剛開業的新手;二則交通、地理優勢又發揮不出來。那究竟該以什麼來搶占和贏得市場呢?務實的謝董事長認為,隻有“薄利多銷”才是無錫國際飯店唯一有效的經營之道。

後來的經營效益也證實了他的選擇。同等檔次酒店的毛利率一般在60%,而“國際”隻有40%,但這部分損失被滾雪球般到來的客人彌補了。“薄利”給國際飯店的餐飲帶來了良性循環。價位不高,客人就多了,資金和原材料的周轉就快了;原料新鮮、菜品質量有保證,環境、服務較好,“回頭客”就多了。如此,靠規模效益,國際飯店的餐飲立穩了腳跟。

“薄利”讓無錫國際飯店贏了,而那些奢望厚利的酒店卻隻能在虛幻中搖頭歎息了。

“薄利”為的是“多銷”,隻有“多銷”,才能達到經商獲利的目的。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1962年在阿肯色州鄉村創立第一家連鎖店時靠的就是這一條原則。當年,沃爾頓對其商店的定位就是中下階層,經營服裝、飲食以及各種日常雜用,最重要的是以低出別家商店的價格出售,因而吸引了眾多顧客,連鎖店越開越多。

沃爾頓熱衷於“薄利多銷”。沃爾瑪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士說:“山姆?沃爾頓非常迷戀這種經銷原則,並要求將這一原則作為公司的基本經營原則之一加以認真貫徹執行。”他們舉例說,“對於擬訂標價為1.98美元的商品,他說50美分就可成交,我們建議,既然擬訂價格為l.98美元,我們就標l.25美元吧,他說不,我們就標50美分。這種令人不敢相信的優惠價格使得公眾普遍認為去沃爾瑪公司購物是物有所值。”

薄利多銷原則並沒有使沃爾瑪公司遭受損失,反而使公司賺得了更多的利潤。如今,沃爾瑪旗下在美國擁有連鎖店約3500家,其他國家擁有1100家,全球雇員1200多萬,銷售收入一直位居世界零售業榜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企業帝國。但不管你走進哪裏的沃爾瑪,“天天低價”仍然是最為醒目的標誌。

薄利多銷不是山姆?沃爾頓的新發明,但像沃爾瑪公司這樣實行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久、運用之成功的企業,實在屈指可數。

做生意,最忌目光短淺,隻算小賬而不算大賬。微利和厚利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麵,隻有善於積薄利成厚利,集小利成大利,買賣才能真正興旺起來,企業也才能夠做大做強。

在每個客戶上你也許不能賺到很多錢,但是當你有一定規模效應的時候你就可以賺到越來越多的錢。

——百度公司CEO李彥宏

二、百川歸海方能成其大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商人發現地上有一個大西瓜和一堆散落的芝麻,就興衝衝地奔過去搶西瓜,可是西瓜卻被別人搶走了。沮喪之餘,他隻好找個袋子挨個撿芝麻。沒想到最後竟撿了滿滿一整袋,得到了比西瓜更多的回報。商人從此明白了一個道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隻要能夠堅持,再微小的利潤也能成就大生意。

在美國,有一位被稱為華爾街傳奇的地攤富翁JoeAdes,他賣一種叫potato

peeler的小商品,售價隻有5美元。看似不起眼,但正是一個又一個的5美元,讓他擁有了價值百萬美元的豪宅並經常出入高檔餐廳。後來他接受了美國國家電視台的采訪,並受到廣泛的關注。當被問到成功的秘訣時,他說:“不要以為5美元隻是很少的錢,積少成多,你就會成為有錢人。”

如今這位老人已經離開人世,他的女兒也成為一個成功的銷售員,在哥倫比亞大學銷售教材。她總結出父親成功的經驗是:堅持與耐心。

不怕賺錢少,就怕不肯幹,錢是一分一厘掙的,海雖大,卻是因為融彙了無數的小溪河流,沒有誰能一口氣吃成個胖子。把眼光放低,才能夠看得到身邊每一個能賺小錢的機會,也才有可能積累起原始資本,把生意做大做強。

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零售業,美國零售業是多層次的,既有麵向少數富人的名牌專賣店,也有麵向廣大普通消費者的連鎖商店。近年來,以“99美分”為招牌的商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並風靡全美。這種小商店一般多在低收入者集中居住地區和新移民地區,絕大部分產品都隻賣99美分。由於這種小店出售的多為基本食品和日用品,價格“一刀切”且相對於其他商店確實便宜很多,因此很快就抓住了大批顧客群,深受美國普通大眾的喜歡。

有人或許會問了,如此低廉的價格——“99美分”能賺到錢嗎?我們來看一看開設第一家“99美分”的戴夫?高德是怎麼說的吧。

高德是一個俄羅斯移民的兒子,其父母在克利夫蘭開了一家水果店,高德小小年紀就常在那裏幫忙。20世紀60年代早期,高德從大學退學,開始從事他充滿興趣的零售業。為了加快商品的銷售,他經常使用降價促銷的手段。在此過程中,高德發現,一旦某種商品貼上99美分出售的標簽,往往能很快脫銷。於是,他漸漸開始形成成立“99美分店”的念頭。

1982年,高德終於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在洛杉磯機場附近開設了他的第一家“99美分店”。在開張之前,為了追求轟動效應,高德把一些電視機和微波爐也擺上貨架,並且標價99美分,準備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出售給開業那天去購物的顧客。結果在開張前三天,“99美分店”前就排起了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