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高德的“99美分店”是一個非常正確的經營理念。隨後兩年,他又利用手中的資本開了連鎖店,擴大了經營規模。
高德成功了,就靠著每件“99美分”的商品,該店於1996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市值大約在10億美元。截至2004年10月底,該公司已擁有217家分店,全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公司的財務狀況非常良好,持有現金1.75億美元,債務則為零。公司的股票價格上市8年,也已經增長了8倍。創始人戴夫?高德更成為億萬富翁,其家族擁有的財富也超過了6.8億美元。
然而,高德沒有停止他前進的腳步,2005年1月在紐約又一家“99美分店”隆重開張。高德更加躊躇滿誌,準備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裏將“99美分店”擴充到2024家,不僅要覆蓋全美,還要走向世界。這不能不說是零售業的一個奇跡。
有人認為,要做生意就做大生意,小生意沒什麼賺頭,還不夠付出的幸苦費。殊不知,這種眼高手低的做法往往會讓賺錢的機會從自己麵前溜走。有位百萬富翁曾經說過“小錢是大錢的祖宗”,那麼那些想不經過賺小錢就做大生意的人無疑是在追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除了那些繼承祖業的人,哪一個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不是從賺不起眼的小錢做起的。李嘉誠身為中國首富,當年也賣過塑料花;王永慶是台灣的塑料大王,卻是依靠賣大米起家的……曾經有人做過統計:國外90%以上的大富豪是白手起家或靠小本生意起步的,隻有不到10%的人是靠繼承遺產發家的。而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商場上幾乎全是窮人,靠賺小錢起家的恐怕要占到99%以上。
中圓筆業有限公司是義烏市最大的鉛筆生產企業,一年能生產2億支鉛筆,盈利數百萬元,鉛筆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董事長宗元更是身價百萬。
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1993年,宗元因做飲料虧光了60萬元的全部家產,為了還債才不得已到嶽父的筆廠打工,從而開始接觸鉛筆這個讓他大翻身的行業。
從一棵樹到鉛筆,工序雖多,但一隻鉛筆也就幾毛錢,怎麼算,利潤也不過最多5厘錢。想想龐大的債款,宗元不禁絕望,但嶽父卻鼓勵他:“積少成多,哪能一口氣吃成胖子。”他堅持了下來,每天晚上在自己10多平方米的臥室內做鉛筆,白天到市場賣,一天居然能賣100多元。
隨著手頭有了一點積蓄,宗元開始更新設備、創新產品。由於生產成本低、價格便宜,找他們訂貨的人就、絡繹不絕,廠裏一天就要生產10多萬支,利潤也就跟著滾滾而來了。
1998年,宗元更是把他的鉛筆賣到了國外。這又一次見證了“小商品大市場”的不變法則。其實,不僅是宗元,幾乎每個義烏商人身上都有一段傳奇。“清潔球大亨”黃利軍也把幾毛錢一個的清潔球做到了全世界20多個國家。誰又能說他們做的不是大生意,賺的不是大錢呢?
麵對無法改變和回避的微利時代,要一夕暴富就是在說夢話,隻有做精做細自己看準的事情,老老實實地賺取一分一厘的利潤,才有可能立足商界。古語雲:“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隻要堅持,即便做小產品,賺分厘之間的利潤,也同樣可以賺大錢。
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塔木德》
三分毛利吃飽飯,七分毛利餓死人。
——俗語
三、溫州商人的“微利是圖”
人們常說:“世界的錢裝在美國人的口袋裏,而美國人的錢卻裝在猶太人的口袋裏”。可以說猶太人是全世界最會做生意的人。
近年來,在中國崛起的溫州商人則因其會賺錢被各界稱為“東方猶太人”。他們已經被看做是中國人中最有商業頭腦、最能代表資本逐利趨勢的一群人。他們不僅活躍在國內市場,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經常可以看見他們奔忙的背影。有人戲言,溫州打個噴嚏,全球都要感冒。雖然有點誇張,但是“走出去”的溫州人,確實正在“無孔不入”地影響著世界。為什麼溫州商人能從中國眾多的商幫中脫穎而出,一下子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呢?他們是如何不聲不響地就擁有了百萬、千萬資產的呢?其中有沒有什麼值得一探究竟的訣竅呢?
“2004年CCTV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組委會給溫州的頒獎詞是這樣說的:“這是一個善於分工的城市,也是樂於使用合力的城市,一個喜歡以小見大,更會以小博大的城市,一個懂得無中生有的城市,她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創造著生機勃勃的經濟模式……”
“以小見大、以小博大”。在溫州人的成功經驗中,有一條廣為人知的法則:大錢小錢都賺,連賺幾分幾厘的機會也絕不放過。這也正是溫州人的商業哲學:“唯利是圖”不足取,“微利是圖”卻能積少成多,是生財之道、賺錢之術。他們認為:生意場上的事情,看大而未必大,看小而未必小。因此,他們掙錢有時是按角、分來計算的。從這一點一滴的“小”中,溫州人積累了他們的原始資本,創造並把握了商機,從而腳踏實地地走出了一條創富之路。
“他們把普通的事、小事做大,這是其他地方的人做不到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把很小的事情做成全世界最大的事情。”香港古穀惠時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雄這樣評價溫州人。
溫州人往往總是從小處著手做生意。據說,他們發家靠的是“五把刀子”:即菜刀(餐飲業)、剪刀(服裝業)、劈刀(皮革業)、剃頭刀(理發業)、螺絲刀(修理業)。生意雖小,但能掙一分是一分,隻要能夠賺錢,就不會去想生意的大小和行業的貴賤。
提起溫州永嘉縣橋頭鎮,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東方第一紐扣市場”。紐扣夠小吧,每粒隻賺一分錢,然而就是這小小的紐扣讓橋頭這塊90餘平方公裏的土地被冠以“東方紐扣之都”、“東方的布魯塞爾”、“中國第一大農村專業市場”等一連串的美譽,名揚四海。
1969年,不滿18歲的葉克林、葉克春兄弟倆到雲南彈棉花。細心的他們在為供銷社和百貨公司彈棉花時,偶然發現商場裏形形色色、看似不起眼的紐扣卻非常暢銷。後來兄弟倆在外地一家紐扣廠門口撿到一堆丟棄的次品紐扣帶回了橋頭,試著擺攤出售。沒想到,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全部被買走了。於是,兄弟倆幹脆放下彈棉花的生意,從黃岩等地販進紐扣擺起了紐扣攤。紅火異常的生意招引得街鄰四友紛紛效仿,當地紐扣攤位迅速擴張。
到1981年下半年,橋頭的紐扣攤位已經達100多個,在橋頭鎮的小商品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1983年2月,隨著紐扣市場的正式開放,橋頭成了遠近聞名的紐扣交易中心,被香港《文彙報》稱為“東方第一紐扣市場”。
橋頭紐扣市場的崛起,給橋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紐扣市場的發展,催生了大量的紐扣企業,橋頭鎮業逐漸成了中國紐扣的生產基地。紐扣市場的興盛也帶來了紐扣、拉鏈、化工等產業的集聚,形成了極具溫州特色的塊狀經濟。小紐扣孕育了大市場,讓橋頭成了溫州乃至全國的一朵產業奇葩。
讓溫州人自豪的遠遠不止紐扣,還有同樣不起眼的打火機。1987年,溫州人以手工做出了第一隻打火機。12年後,溫州已年產打火機5.5億隻,占世界市場份額的80%,國內市場的94%。有人說,如果把溫州人一年做的打火機排起來,可以繞地球兩圈。因為溫州打火機的存在,曾經是世界三大打火機生產基地的日本、韓國、台灣已有80%的廠家關門。日本甚至從最大的打火機生產國,變成最大的打火機進口國。
溫州人除了善於從小處著手,以小博大,還善於無中生有,創造和捕捉商機。
1992年秋天,溫州樂清五金機械廠的朱廠長到上海出差。一天晚飯後,他出去逛街時來到延安東路,看到一家食品店門口排著長長的一隊人在買糖炒栗子。有些人在買了糖炒栗子後急於嚐鮮,結果卻把栗子剝得四分五裂。
朱老板靈機一動:如果有種能剝掉栗殼的工具,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說幹就幹。朱老板回去立刻畫出了草圖,用鍍鋅鐵皮作材料,製出了自己想象中的“剝栗器”。當天晚上,朱老板將剝栗器的草圖傳回溫州的工廠,兩小時後,模具生產出來,衝床開始製作產品。
3天後,一卡車剝栗器運到了上海。產品深受糖炒栗子攤主的歡迎,很快銷售一空。每隻成本0.15元、出廠價0.30元的“剝栗器”讓朱老板整整賺了4萬多塊。
溫州人簡直都是發明家。朱老板發明了“剝栗器”,一家婚慶公司也推出了一項新發明,那就是“新娘秘書”。
自古以來,結婚就被當成每個人的終身大事來操辦。婚慶市場一直以來為商家所青睞,他們把它看作一塊甜美的大蛋糕,紛紛爭食。如今,圍繞婚慶提供婚禮服務的公司越來越多,將這塊大蛋糕圍了個水泄不通。而精明的溫州人硬是將這個密不透風的市場撕開了一道口子,分食了大大的一塊奶油。
婚禮是件大事,辦得越隆重越好,可隆重的婚禮也忙壞了一大家子人。在新人的“抱怨”聲中,溫州人發現了新的商機。
2006年5月,溫州一家婚慶公司為了幫助新人及其家人從籌辦婚禮的繁雜事務中解脫出來,推出了一項特殊的服務。其不僅包括伴娘和婚禮策劃,而且涉及婚宴坐位排序到新娘裝扮,甚至可以幫助新娘準備各種應急用品,避免婚慶典禮上發生尷尬等,簡直事無巨細、全程包辦,並給這項服務起了個時尚響亮的名字——“新娘秘書”。
這個新鮮的服務項目確實幫了新人們的大忙,也讓這家婚慶公司的生意更加火爆。現在“新娘秘書”已經成了各家婚慶公司一個不可或缺的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