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在微利時代怎樣賺錢(中)(2 / 3)

生活往往就是這樣,如果你搶先一步、占盡先機,得到的是金子;而如果你步人後塵、東施效顰,得到的卻可能是大蒜。

提起保齡球,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希瑪公司。而希瑪公司的總裁何幫喜也因被人們稱為“保齡球大亨”而聲名遠播。可是,熟悉何幫喜的人們卻怎麼也無法將他與20年前那個窮困潦倒的小木匠聯係起來。

1963年,何幫喜出生於安徽無為縣十裏墩鄉的一個小山村,初中還未畢業就被迫輟學在家。

他在家務了幾年農以後,覺得沒有什麼出路,於是開始盤算著學門手藝。

18歲那年,何幫喜拜到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師傅季明成門下學藝。他吃苦耐勞、勤學苦練,幾年後師滿出徒,學得了一手漂亮的木工活。

20世紀80年代末,全國掀起了一股打工潮,許多農村青年紛紛離開家園奔向城市尋求自己的夢想。

何幫喜也動心了:靠手藝在家中混口飯吃倒是沒有問題,但終究難有大出息,不如出門闖一闖,說不定還能闖出一番天地來。

心動就行動。1988年,25歲的何幫喜背著一把鋸子,帶著120塊錢,領著15歲的小弟登上了北去的列車。

“初到北京,困難簡直不可想象。”何幫喜後來感慨道。

他和弟弟每天走街串巷,四處找工作。

“終於,在身上隻剩下4毛錢的時候,我找到了闖蕩北京的第一份工作。”

那是為住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對老夫妻裝修廚房。

他們從早幹到晚,掙得了40元錢。這筆收入讓他們看到了一絲希望,也更堅定了他們闖蕩北京的信心。

隨後的幾年裏,何幫喜走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他的木工技術也日臻成熟。

然而,他的心中始終埋藏這一個夢想——“要擁有自己的企業”。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默默地積蓄才智,尋找機會。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990年的一天,何幫喜在麗都飯店安裝台球桌時,發現隔壁房間裏正在安裝一種新鮮玩意兒,有人告訴他那是保齡球。

不知什麼原因,他對這個玩意兒很感興趣。後來他聽說一套保齡設備需要75萬元,而且還全部依賴進口時,心裏感到有點不解:“中國人為什麼不能造自己的保齡球設備呢?”

隱約之中,何幫喜感到一個新的希望正在向自己招手。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他開始行動了。

追夢的路坎坷曲折。研發和生產製造保齡設備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較高的技術支持。而何幫喜既沒有多少積蓄,也沒有任何經驗,可他沒有退縮。

1995年,何幫喜通過接手經營一家倒閉的席夢思床墊廠積累了一些資金。

1996年,何幫喜的希瑪保齡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廠房有了,可卻沒有人懂技術。當時國內還沒有同行,無處借鑒,而國外的保齡企業也拒絕提供技術。

怎麼辦?何幫喜決定邊學邊幹。

他從國外買來兩套保齡設備和一些相關書籍,讓工程師們對照實物潛心研究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9個月後,中國第一台保齡球設備在希瑪公司誕生了。第一批希瑪保齡設備以比進口設備低一半的價格走出工廠,進入全國市場。

就這樣,希瑪公司生產的設備憑借其過硬的質量和相對低廉的價格,迅速走紅,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

何幫喜的夢想實現了。如今,希瑪公司在北京和安徽擁有3個大型保齡球設備生產基地,產品在國內占有75%的市場份額,銷往美、德、意、日、韓等30多個國家並占據著30%的國際市場份額。

何幫喜憑借著他機敏的目光抓住了商機,贏得了先機,創造了一個創業奇跡。

商機難求,稍縱即逝。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在大家猶豫、懷疑、徘徊的時候,他們已經付諸於行動。

吳永春也是這樣一位成功者。

2001年,吳永春還是一家報社的駐站記者。報社組織了一次赴韓國的考察活動,他在上海轉機時,偶然聽朋友說上海要建一個國際汽車城。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個信息背後蘊藏著一個巨大的商機。從韓國回來後,他毅然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棄筆從商。

當時他有著穩定且讓人豔羨的職業,工作也幹得有聲有色,不時還有一些有影響的文章見諸報端,可以說前途是一片光明。對於他的非常之舉,家人們竭力反對,朋友們也不讚成。

可吳永春不放棄,他耐心地說服了家人、朋友之後,於2002年初帶著用自己房產做抵押的貸款和從親朋好友處籌借來的100多萬元資金,隻身奔赴上海,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到上海後,他沒有選擇繁華的市區,而是把落腳點定在了一個偏遠的、叫做安亭的小鎮上。他的選擇自有他的道理:上海國際汽車城將落戶安亭;2004年10月這裏要舉行首次F1賽事;國內汽車製造行業的巨頭——上海大眾汽車廠就近在咫尺;這裏還有8.03平方公裏的汽車零部件園區。

“在安亭打造一個國際汽車行業的專業市場,搭建跨國公司采購的平台,必將有著廣闊的前景。”吳永春把上海國際汽配市場定位為以上海國際汽車城為依托,集全球采購、汽配貿易、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功能為一體的超級市場。

項目上馬一年後,他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如今,吳永春已身兼上海澤大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家港新聯財富廣場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州新世紀企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等數職,成為叱吒上海灘的風雲人物。

對於自己成功的秘訣,吳永春總結了12個字,那就是:善於發現機會,善於搶占先機。

誠然,要搶得先機,首先就要能夠洞察先機。

美國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就有一雙這樣的眼睛。

1931年,哈默從蘇聯回到美國。這時,富蘭克林?羅斯福即將登上美國總統的寶座。他得知羅斯福將會在全國推行新政,1920年公布的禁酒令將會被廢除,如此一來全國對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量將會猛增,酒桶也將會供不應求。

酒桶並非一般木材可以製作,必須用經過特殊處理的白橡木。哈默在蘇聯生活過多年,知道那裏有白橡木,於是就去蘇聯訂購了幾船白橡木板運到美國,並在紐約碼頭附近建了一個臨時的酒桶加工廠。後來,他又在新澤西州新建了一個現代化的酒桶加工廠,取名為哈默酒桶廠。

當哈默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禁酒令尚未解除,而當哈默的酒桶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上滾下來時,禁酒令被解除了。果然,人們對威士忌的需求量急劇上升,各酒廠的生產量隨之直線上升,酒桶一時成為緊缺貨。

此時,哈默早已給酒廠準備好了大量酒桶。生產酒類的廠家有許多,但大規模生產酒桶的工廠卻“隻此一家”,所以他的酒桶被各製酒廠用高價搶購一空,哈默也賺了個盆滿缽滿。

中國有句老話:“先下手為強”,搶占先機宛如踏上了通往成功的快車道,可以讓企業甫一上市就獲利多多。在很多情況下,企業發展缺少的不是機遇,而是濃厚的機遇意識和爭先意識。對此,身處微利時代、一直苦苦尋找商機的創業者可要做到心中有數哦。

抓住時機能否抓住時機和企業發展的步伐有重大關聯,要抓住時機,要先掌握準確資料和最新資訊,能否抓住時機是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發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