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外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樓仲平有他自己獨特的想法:“公司實施小訂單策略,並不是拒絕大客戶,而是在價格上大小客戶一視同仁。目前公司擁有3000多家客戶,相應合理的提價,絕大多數客戶還是能接受的。即使有大單,我們也會拆分成幾次小單。”
這樣一來,沒有一個客戶可以壓低雙童吸管的售價,雙童公司得以實際掌控全球吸管行業的利潤額。
如果說創牌是一個基礎,外貿是一個發展,麵對危機的應變能力則是樓仲平的一個法寶。
這一點,早在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樓仲平的表現就令人刮目相看。那時,危機導致原材料漲價,許多沒有抗風險能力的企業紛紛倒下。
在危機時刻,樓仲平慧眼識珠,乘機收購了一些麵臨倒閉的吸管企業,從而在規模上迅速壯大起來,為他日後成為“吸管大王”做了良好的鋪墊。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雙童吸管會繼續滾雪球時,樓仲平卻果斷地停止了兼並。
人們不解:兼並越多,企業越大,為什麼要停止呢?
對此,樓仲平有自己的想法。用他的話來講,你兼並的時候,對手也在兼並。一番並購之後,義烏的50多家吸管企業已經濃縮到了3家。
這個時候,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之。一個地區要形成一個優勢行業不能隻有一家龍頭企業,就好比一處好風景必須有山有水一樣。
樓仲平認為,雙童如果把持高端,還必須有人把持中端與低端,這樣才能構成產業基地,對外部競爭力構成全方位的門檻。
樓仲平之所以會這麼想,那是因為在義烏之前,廣東原來是國內國際吸管的產業基地,後來由於眾多廠家沒有明確的定位,最後無序競爭致使廣東慢慢失去了市場,這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經過重新洗牌之後,今天的義烏吸管行業隻剩下三家大企業。排在第一的是占據高端和部分中端產品市場的雙童吸管;其次是占據中端市場和部分低端市場的佳燕牌吸管;最後是完全占領低端市場的蒙特牌吸管。
這三家如今都是全球吸管行業的大鱷。
也就是在這一年,美國沃爾碼超市集團的供貨商第一個向雙童公司伸出了橄欖枝。之後,歐洲最大的特易購和美國第二大超市凱馬特,以及上海聯華超市等零售巨頭也紛紛向雙童公司發來巨額訂單。嚐到甜頭的樓仲平對商標更為重視,在隨後的幾年內雙童公司共注冊了96個商標。
這個時候又一個問題擺在了雙童的麵前:吸管要上超市的貨架,必須有“身份證”,也就是條形碼和標準號,而吸管行業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怎麼辦呢?等著標準製訂出來嗎?雙童公司沒有消極等待,而是主動出擊。1998年,雙童公司開始編製聚丙烯飲用吸管的《產品企業標準》,2000年又以《產品企業標準》為依據起草並製訂了公司用於內部質量控製的《產品檢驗規程》,並於2000年建立了ISO9001質量體係。
2006年9月3日,又著手率先製訂起草通過了《聚丙烯飲用吸管》的行業協會標準,隨後又提交了國家標準起草的立項報告申請。
2008年11月14日,雙童公司申請的《聚丙烯飲用吸管》國家標準通過審批。
這樣一來,每一個標準都成為後來者的門檻,一係列門檻連起來,不僅排除了小作坊跟風的可能,也極大地壓縮了大資本追投的空間。
現在,“雙童吸管”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20%,國內市場占有率也達到了30%,樓仲平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吸管大王”。
事業如日中天的樓仲平並沒有因此被衝昏頭腦,他很清楚塑料吸管這個行業的產品市場容量太小,即便做成了全球老大,產值也是微弱的。
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人研發出了替代塑料吸管的新產品,給雙童的打擊將是致命的。所以,雙童要做大,必須深耕產業鏈,從“微笑曲線”的低端向高端發力,在新產品研發上多下功夫夫。
於是,他趁熱打鐵投入資金拓展事業,繼續瞄準不起眼的領域,開始製造雙童塑料口杯和塑料碗,光塑料口杯就分六係列,而且很順利地打入市場,並且發展穩定。
此外,樓仲平還經常算細賬,雙童公司在生產過程用多少電、多少水,他都一清二楚。而如何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加產品競爭力的基礎上,對企業的能源消耗等生產成本再進行挖潛節約,成了他考慮最多的問題。
為此,許多人忽略的雨水、廢水、廢氣、設備餘熱,都被樓仲平視為寶貝加以利用。在他看來,“以利小而有為”。
正是因為多年來,樓仲平一直比別人站得高、看得遠,平時早有準備,危機到來時才沉著有度。當別的企業陷入困境中無法自拔時,樓仲平正帶領雙童繼續向前。
一場金融危機,帶給各行各業一場巨大的震蕩,也折射出了種種事態生相。
有人歎氣,有人悲觀,有人失望,有人失意……然而,真正的企業家從來不會因為一點挫折而倒下,相反他們總是從絕望中看到希望,雙童吸管的董事樓仲平的故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樓仲平有句很經典的話:“無外不大,無內不強,內外兼得,不在一棵樹上吊死。吸管是個小不點,但是隻要我把它做成一個亮點,它就是個小星星。”
這句話正是微利行業的一條生存準則。微利不可怕,可怕得是你沒有發現“微利”的眼光,沒有經營“微利”的膽量。
80年代靠膽識,90年代靠經驗,進入新世紀的今天,要靠謀略和智慧。
——美特斯?邦威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周成建
七、玩具產業,玩轉危機
2008年10月15日,中國最大的玩具廠——合俊玩具廠——突然倒閉,導致7000多名員工流落街頭。
一時間,人心大亂,人們不禁要問:合俊怎麼了?玩具又怎麼了?
一組數據顯示:2008年1—7月,中國的玩具出口同比僅增長2.1%,無法與增長近25%的2007年相比。而每年10月前後是廣東省的玩具廠向美國發貨的高峰,以迎接聖誕節商戰。本該是入夏前訂單陸續發貨的時期,2008年卻看不到往日的勃勃生機。
“美國一感冒,中國就打噴嚏。這是世界經濟走下坡路的表現。”有人歎氣說。
世界金融危機也衝擊了中國實體經濟,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及工資提高,很多企業已經無法經營下去。
此時,美國經濟減速更是雪上加霜。從2007年底開始,許多薄利多銷型的台灣和香港企業紛紛關閉了工廠。
然而,同樣是玩具產業,汕頭的玩具企業卻在危機中逆勢飄紅。一家汕頭玩具公司的總經理手裏拿著訂單喜上眉頭:“光是外銷訂單的生產就已經安排到了今年9月,9月份以後才有時間完成內銷訂單,為此公司還需要招收1000多名技術工人。”
另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則表示:公司不但沒有受到危機的衝擊,反而有新的發展。雖然海外需求減少了,但公司所占的比例卻增加了,這是從競爭對手那裏取得的。因為歐美、日本等國的玩具企業收縮了,而公司積極研發,推出自己的創新產品,贏得了他們丟掉的訂單。
在汕頭數千家玩具企業中,這兩家公司並不是特例。
與大多數玩具企業隻做“來料加工”不同,汕頭玩具產業已從貼牌生產或來料加工向自主設計加工、自主品牌生產轉變,具有較強的自我研發、自主創新能力,這對抵禦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以車模玩具為例,歐美、日本等國一些品牌的生產已轉移到中國貼牌生產,隻是這次金融危機加速了這種轉移。
在這個轉移過程中,一些玩具企業的品牌產品因品質優良、價格略代而替代了國外品牌。其中,一家名叫星輝車模的公司獲得了國內外各大汽車製造商18個品牌138款車型的授權,生產按比例微縮的各種名牌汽車模型,一季度產值3000多萬元,同比增長30%。
另一方麵,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很早就重視品牌的培育,在品牌的研發、專利的申請上投入了大量資料,有些公司在玩具的紅外線遙控、IC編程、機械結構等方麵的技術和研發水平甚至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即使在合俊倒下的地方——“世界玩具之都”——東莞,也有一批擁有自主品牌、潛心製造高附加值玩具、在內銷市場享有盛名的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它們正在成長壯大。
東莞“哈一代”玩具廠總經理肖森林較早就意識到代工生產的被動性,他從2006年就開始傾囊而出創立自主品牌、走內銷市場的道路。正因為肖森能夠“未雨綢繆”,玩具行業整體麵臨的困境對他的企業影響較小。
一方麵,由於經營自主品牌,企業掌握定價權,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同等不利條件下,企業做自主品牌產品比做代工的利潤可以多3到5倍;另一方麵,企業外銷隻占三成,受到國際市場的波動小,同時因介入內銷市場較早,對內銷市場運作較為熟悉,在內需市場上搶占了先機。
因此,在金融危機時代,注重“內銷”成了眾多於玩具企業的“共識”。
佛山知名女童玩具品牌“可兒娃娃”的內銷比例已經占到六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2009年還要繼續加大內銷的拓展力度。
在第21屆廣州國際玩具及模型展覽會上,不少玩具公司都在展位上打著大大的“誠聘代理商”的招牌。用一位公司負責人的話說,品牌推廣和在全國進一步鋪開渠道,是做內銷必不可少的。
由於金融危機,現在外銷增長比較緩慢,整個市場都在萎縮,但對大型企業來說,做內銷卻是一個戰略機遇期。一些小的玩具企業經不住金融風暴的襲擊而倒掉了,他們的客戶自然就轉移到了別處,這也是內銷增長的一個原因。
其實,不僅國內廠商盯著“內銷”做文章,國外的玩具企業也紛紛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開拓力度,比如美國費雪、美泰等大品牌玩具公司最近在國內市場都比較活躍。
除了在品牌和內銷上下功夫外,一些玩具企業多方出擊,在動漫影視玩具衍生品上大做文章,這也成了玩具企業抵禦金融危機的一個法寶。
相信不少人對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印象猶深,而現在以這部動畫片衍生出來的玩具也大受歡迎。作為“喜羊羊與灰太郎”衍生產品的授權合作商,青島澳捷爾公司在廣州展會上就推出了多款新開發產品。
此外,澳捷爾公司還與美國著名動漫作品《海綿寶福》簽訂了合作協議,成為其毛絨類產品的國內獨家生產、銷售公司,預計產品將在2009年夏天麵市。
事實上,單純的玩具是沒有太長久生命力的,隻有那些有著豐富故事背景又在兒童心中有直觀形象的“動漫”玩具才能贏得人心。
動漫作品對玩具銷售的帶動和推廣作用早已經過市場印證,前邊提到的佛山“可兒娃娃”公司在這方麵也不甘落後。公司首次介入電視劇製作,麵向全國推出了大型科幻情景喜劇《家有外星人》。
在廣州展覽會上,可兒公司推出女主角可兒在劇中創作的娃娃“可兒十二花仙”,相關產品也從2009年4月份起逐步上市。據介紹,“可兒十二花仙”充滿中國元素,產品從創意到實物都堪稱“中國原創”的最佳演繹。我們有理由相信,電視劇在2009暑期開始的熱播,一定會帶動“十二花仙”等衍生產品的熱銷。
而來自廣州、江蘇、北京等玩具批發市場的調查,則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動漫影視玩具衍生品”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