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做到這樣,劉永好也不認為自己算是成功了,他認為任何一個企業都有一個生命周期,自己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得更好一些、更強一些、時間更長一些。
很多人看不起來自鄉土間的農民企業家,他們沒有顯赫的學曆,沒有優雅的風度,可就是這群“土裏土氣”的人締造了中國經濟的第三支生力軍,上演了一個個創富奇跡。在他們樸實無華的身上擁有很多閃光的東西,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思考。
做企業最難的是抵抗“高利潤的誘惑”。就是你隻有10億的資產,怎麼能做需要七八十億的事呢?但是,厚利當前,人往往都控製不住自己,總想著要跨大步。好的東西要吃,但剛開始的時候最好少吃一點,要不然就可能不消化。
——萬向集團總裁魯冠球
希望集團是靠飼料做起來的,現在還在做。以前在‘雙軌製’條件下有很多倒買倒賣的機會,我們都沒有做。房地產熱、證券熱時,也有很多機會,但我們都沒有做。我們用了20多年時間一心把飼料這件事情做大、做好,為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二、王氏“瘦鵝理論”的啟示
據1988年美國權威雜誌《福布斯》報道,台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以40億美元的身家排名於全世界富豪的第16位。
他是如何從不名一文的農家子弟到台灣的“經營之神,從不識“塑料”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膠大王”的呢?
王永慶祖籍福建省安溪縣,其曾祖父為謀生去了台灣,定居在台灣嘉義縣的新店鎮直潭裏,一直以種茶為生,日子貧苦。王永慶出生於1917年,由於生活艱難,剛會走路就和母親出外撿煤塊和木柴,以貼補家用,一家人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第一天上學,王永慶沒有和其他夥伴一樣穿新衣服;買不起書包,就用一片破布包著書;沒有鞋,就赤腳奔波於家與學校的泥濘山路上。
在他9歲那年,父親臥病在床,王永慶幫著母親忙裏忙外,挑水、養雞、養鵝……無所不作。勉強堅持到小學畢業,他就輟學了。正是這段艱苦的歲月,讓王永慶悟出了對他今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瘦鵝理論”,為他在商界的翱翔打下了基礎。
王永慶發現,台灣農村幾乎家家都養雞、鴨、鵝等家禽,可是由於剛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匱乏,農人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喂養它們,隻好讓它們在野外覓食,吃野草野菜。食物的嚴重不足,讓這些鵝瘦得皮包骨頭,根本賣不了幾個錢。
麵對著這種情況,王永慶打起了小算盤,如果能設法找到鵝飼料,再收購這些瘦鵝,一定能賺錢。於是他雇人四處撿回農人丟棄的高麗菜菜根和粗葉,並向碾米廠買回廉價的碎米和稻殼,然後將它們摻在一起,製成鵝飼料。果然,那些瘦鵝因為飽受饑餓的折磨,胃口奇佳,一看到食物就拚命吞咽。經過兩個月的飼養,2斤的瘦鵝居然重達7-8斤。
飼養瘦鵝的這段經曆讓王永慶領悟到:做人,不但要像瘦鵝一樣能長期忍受苦難的折磨,還要懂得在苦難裏磨練自己、積蓄力量,這樣才能衝破難關,找到發展的途徑。
於是,懷揣著掙錢改變生活現狀的夢想和體悟出來的“瘦鵝理論”,王永慶離開家門,外出謀生。在台灣的經濟重鎮嘉義,他進入了嘉義米行。此時的王永慶就像一隻瘦鵝,用心地學習著經營米行的每一個細節,白天除了做好分內的工作,還處處留意著老板的每個動作和每句話。晚上關了店門,他又向老板學習怎麼記賬、如何核算成本,睡覺時躺在床上再細細揣摩當天所做的每件事。就這樣過了1年,王永慶覺得自己已經從原來的瘦鵝成長得不錯了。於是,他離開嘉義米行,請父親幫自己借了些錢,也在嘉義開了一家小小的米店。
由於是新店開張,沒有熟識的顧客群,所以王永慶的生意冷冷清清的。為了打開銷路,他挨家挨戶地走訪附近居民,並承諾一定確保米的質量並做好服務工作。說到做到,王永慶不但為顧客送貨上門,還注意顧客的用米情況,如幾口人,每天吃多少米……估計哪家的米快吃完了,就主動把米送去。這樣雖然比別的米店付出了更多的辛苦,但也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王永慶米店的營業額大大超過了同行。
後來,他又開了一家碾米廠,既能保證米的質量,又能獲得更高的利潤。但後來由於終於種種原因,他的碾米廠關門大吉。不甘心的王永慶又開辦磚廠,可是日奉警察以磚廠冒出的濃煙有損稻穀成長為由,勒令其在稻子開花時停工。雖然後來王永慶把磚廠搬到了別的地方,可最終仍因故關門。不過商場的失敗並沒有挫傷王永慶的積極性,他把這段時期看做是自己的瘦鵝期,認為在走黴運時要像瘦鵝一樣忍饑耐餓、培養毅力、等待時機,隻要能堅持下去,一旦抓住機會,就可以像瘦鵝一樣迅速地強壯起來。把噩運當做騰飛的跳板而不是絆腳石,正是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支持著王永慶走過了他事業中的這段低穀。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台灣經濟的發展,王永慶敏銳地覺察到建築業的動向,轉而經營木柴,獲利豐厚。王永慶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商人,擺脫過去窮困生活的他更加自信了。雖然曆經千辛萬苦,但是從不放棄,且愈挫愈勇,這是王永慶成功的一大因素。
進入塑膠行業,對王永慶來說是一個偶然的選擇。當時政府推出工業發展計劃,準備利用美國援助興建生產塑膠的石化工業,由於無人出麵,隻好調查在銀行存款最多的企業家,沒想到這成了王永慶的一個機會。盡管王永慶並不了解塑膠行業,還是一口答應了政府參與投資的計劃。麵對親友的反對和別人的嘲笑,王永慶義無反顧,無數次向專家討教,去日本學習。進過周密的分析後,他決定背水一戰,發展塑膠工業。
1954年,他和趙廷箴合作,投入50萬美元創辦了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後,塑膠廠建成投產,銷售遇到了問題,生產出的首批100噸塑膠粉僅賣出20噸,供大於求。王永慶卻在此時下令擴大生產,他原來的合夥人不解,不敢再冒風險,紛紛退出。殊不知,王永慶有自己的算盤。他曾經深入研究過日本塑膠公司的生產銷售情況,堅信自己的產品一定會有更大的市場,銷不出去是因為價格較貴。合夥人的退出並沒有讓王永慶動搖,他變賣全部財產,一舉買下了公司的全部股權,使台塑公司成為他獨資經營的企業。
為了降低成本,增加銷量,王永慶又籌辦了PVC粉加工廠,以加工產品拓展銷路,此舉果然有效。1958年,台塑公司的塑膠粉產量增加了一倍,成本也有所下降。經過重新調整價格,產品銷量終於打開了。同年,王永慶又成立南亞塑膠公司,建立了從原料生產到產品加工的一體化。隨後,新東塑膠加工公司投入運營,大批量生產鞋、皮包、玩具等塑膠三次加工產品,以低價與其他產品競爭,打開了國際市場。
幾經磨難之後,台塑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充,1965年3月其股票也公開上市,更好地融合了資本。如今,台塑產品出口全世界,主要市場包括香港、大陸、東南亞、歐美、澳洲等地,年出口額達20億美元。王永慶也成了世界聞名的企業家,被譽為台灣“經營之神”。
回首多年的創業史,王永慶說:“我小時無力進學,大了又必須做工謀生,沒有機會接受正式教育,像我這樣一個身無專長的人,永遠感覺隻有刻苦耐勞才能填補不足。而且,出身在一個近乎赤貧的環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勞,簡直就無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還常常想到由於生活中受過的煎熬,我才產生了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這段話也正是其瘦鵝理論的精髓,隻有忍饑挨餓、刻苦耐勞,凡事都下苦功夫,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來,才會有所成就。
現在社會正處於金融危機時刻,本就微利的市場讓許多企業陷於困境之中。如果我們能夠學習和發揚這種瘦鵝精神,把今天這段經濟寒冬當做自己的充電期,磨練鍛造自己的實力,總有一天會迅速地強大起來。
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喜,也不足憂,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之努力。
——原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
三、戴爾戰略:開創微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