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打造“常青型”微利企業(上)(1 / 3)

追求“常青”是每一個企業家的夢想,把自己的企業打造成百年老店更是企業家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

然而,有幾個企業能做到“常青”呢?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流星一閃而過的“奇跡”,就是曇花一現般的“輝煌”。

2009年,三鹿公司的訇然倒塌,意味著國內食品行業合資打造的一艘航母沉沒了。三鹿這個知名企業的倒閉又從側麵應證了那句話,創業易,守業難;做生意容易,做到“常青”難。其實,何止三鹿,在金融危機風暴中又有多少“百年老店”毀於一旦呢?

一句話,打造“常青型”微利企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會從小事做起、從小處抓起,從小錢掙起,“常青”的夢想總有一天會成為現實。

一、成功者大多是白手起家的

喜歡吃辣椒醬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老幹媽”這個名字,想必那一瓶瓶風味各異的辣椒醬也讓你的味蕾得到了極大的享受。

那麼,你可知道“老幹媽”的創始人陶華碧是一個沒上過一天學、僅會寫自己名字的農村婦女嗎?

人們總說,成功者大多是白手起家的,這一點在陶華碧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驗證。

陶華碧如今50多歲了。小時候,因為家境貧困,她沒上過一天學。20歲結婚後,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她不得不帶著兩個孩子到處打工,賺點錢養家糊口。有一段時間,她每天都要把自己在家磨的米豆腐用背簍背到街上去叫賣,由於背簍太大,她經常擠不上公交車……

靠著自己的辛勤勞動,1989年陶華碧用自己積攢下來的錢開了一個簡陋的小吃店,專門賣涼粉和涼麵。

經過幾年的經營,陶華碧靠小吃店積累了一點資金,小吃店也升級成一間飯店。陶家的飯店因為飯菜味道好、價格便宜,深受附近學生的歡迎。由於給學生飯菜的分量特別足,陶華碧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老幹媽”。

陶華碧經營的飯店最吸引人的是飯前免費的開胃碟——油辣椒拌豆豉。由於味道特別好,不少人專程到店裏品嚐,更有人用塑料袋將這道特色小吃打包帶走。

顧客們對麻辣醬的“青睞”啟發了陶華碧,她開始下功夫研究麻辣醬的做法。經過幾年的試製,她製作的油辣椒風味更加醇厚了。此後,油辣椒的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好,靠手工製作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

1996年,陶華碧創建了老幹媽風味食品廠。工廠有了,問題隨之而來。辦廠之初,油辣椒的產量雖然很低,可是當地的飯店還是消化不了。

怎麼辦呢?陶華碧便親自背著油辣椒,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單位食堂進行試銷。沒想到,效果還真不錯,不過一周的時間,那些試銷商便紛紛打來電話,讓她加倍送貨。她派員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脫銷了……陶華碧深感意外,卻也因此吃了一顆定心丸。

1997年6月,“老幹媽麻辣醬”經過市場的檢驗,在貴陽市穩穩地站住了腳,而且大有殺出貴陽的勢頭。

陶華碧心想:水深水淺都試出來了,我“老幹媽”還怕什麼?老話不是說要“趁熱打鐵”嗎?索性,我擴大規模,把工廠辦成公司得了。

1997年8月,她的“老幹媽風味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工人達到200多人。

這時,最大的難題不是生產,而是管理上的壓力。陶華碧沒什麼文件,也不識字,麵對一大堆需處理的文件、需要製定的規章製度犯了難……

陶華碧想到了請“能”人,她對“能”人的要求很簡單:忠厚老實,吃苦耐勞,能把工廠作當成自己的事,能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

可具體該請什麼樣的能人呢?她想來想去,把自己的長子李貴山當作了比較的標準。在長子李貴山的幫助下,陶華碧終於製定出了公司最原始的、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規章製度,寬嚴並濟、獎懲分明。

但是,隻有長子幫忙,陶華碧還是深感人才不夠。於是時隔不久,她又招聘了一個具有本科學曆的青年。怎麼培養這個人才,又怎麼留住這個人才呢?沒有文化的陶華碧卻有她自己既樸素又獨特的“絕招”。

本來,她招聘這個本科生的目的是想讓他當辦公室主任,但她卻沒有馬上任命,而是先讓他在公司裏做雜活,用她的話說:“這是淬火!”

然後,她又派他到全國各地去打假、考察市場,這一招用她的話說:“這是磨練!”半年後,她才任命他作辦公室主任……這個人就是如今“老幹媽”公司裏的第三號人物王海峰。

接下來,麵對公司越來越多的員工,又該如何管理呢?

陶華碧又有她另外的同樣既樸素又管用的“絕招”:實行管理親情化,自始至終對員工進行“感情投資”。

最初讓長子製定規章製度時,她就把這一招視為最基本的要素。比如:在員工福利待遇的製定上,陶華碧考慮到公司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員工吃飯難,於是她決定所有員工一律由公司包吃包住……

如今,老幹媽”公司已發展到1300人,這個規矩仍然沒有廢止。這麼龐大的企業一直這樣實行全員包吃包住,誰敢想,誰又敢做?然而,陶華碧不管花多大的“血本”,卻始終堅持了下來。

她還親力親為,總是在人們想不到的地方關心人、體諒人。每當有員工出差時,她總是像老媽媽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把他們送到廠門口,直到看他們坐上公交車後,她才回去……

陶華碧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一個人,感動一群人;關心一群人,肯定能感動整個集體。果然,這種親情化的“感情投資”,使陶華碧和“老幹媽”公司的凝聚力一直隻增不減。

感情就是凝聚力,有時候甚至還是生產力。憑著最樸素的感情,憑著企業家最精明的直覺,陶華碧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她樂了,也開心地笑了:原來,“老幹媽”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地做好做大,就是全憑著感情的凝聚力;原來,最初那套土得掉渣的關心每個員工的原始規章製度,哪怕企業如今現代化了,依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啊!

雖然陶華碧的“土辦法”讓“老幹媽”公司發展得風生水起,但她的眼光看得更高,想得更遠。

在公司不斷發展壯大時,已經見過了世麵的陶華碧,漸漸感覺到自己的“土辦法”再也跟不上激烈的競爭形勢了,必須與時俱進。

如何做到“與時俱進”呢?陶華碧的想法就是“他為我用”,“借智借腦”,把別人的現代化管理引進來!

為此,陶華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員輪流派往廣州、深圳和上海等開放城市,讓他們去考察市場,到一些知名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

行前,她很直率地告訴員工:

“我承認自己‘老土’,但你們別土,企業別土!你們每個人出去後,都幫我拿回一點新東西來!”

這一招還真管用,派出去的管理人員陸續回來後,很快就使公司逐步走上了科學化管理的道路。

隨著老幹媽油辣椒係列產品暢銷各省市,全國各地的假冒、仿冒和打擦邊球者蜂擁而至,市場上出現了“老幹媽”成群的現象,企業的正當權益受到嚴重侵害。眾多“李鬼”中,來自湖南華越的“老幹媽”與貴陽老幹媽的商標之爭最為激烈。

由於對方在商標標識上高度模仿貴陽老幹媽,商標圖案的色彩、圖形、文字幾乎相同,且在貴陽老幹媽注冊外觀專利後兩個月,也被授予了包裝外觀專利,貴陽老幹媽麵臨企業創建後最大的困境。

為了維護企業的正當權益,1998年4月前,貴陽老幹媽先後4次向國家工商局申請注冊“老幹媽”商標,與湖南“老幹媽”進行激烈爭奪。

最終,貴陽“老幹媽”獲勝。2001年3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判定,湖南老幹媽停止在風味豆豉產品上使用“老幹媽”商品名稱;停止使用與貴陽老幹媽風味豆豉瓶貼近似的瓶貼;賠償貴陽老幹媽經濟損失40萬元。

官司的獲勝讓陶華碧感慨良多,作為貴州乃至全國民營企業的“納稅明星”,她都表示誠信是企業的份內事,依法納稅正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誠信。

老幹媽的發展壯大,不僅企業自身不斷取得飛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一批上遊產業的發展。據有關資料顯示,老幹媽如今至少帶動了貴州20萬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