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老幹媽的日產量達120萬瓶,該公司每天要消耗幹辣椒30噸、菜油80噸、大豆40噸,以及花生、大蒜、花椒、生薑等大批農產品。
老幹媽公司的不斷壯大,也促進了貴州省辣椒加工業的發展。目前,貴州有大小辣椒調味品企業130多家,由此形成了一個良性產業鏈,不僅帶動了農戶種植辣椒、油菜籽等農作物的積極性和種植麵,還帶動了玻璃製品、紙箱、印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了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據悉,老幹媽油辣椒製品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占有約70%的市場份額,行銷全球幾十個國家。
“老幹媽”的遠景規劃,將力爭在2010年達到50億元的銷售額,盡早打造“百億級”企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辣椒行業的領頭羊。
陶華碧這個沒上過一天學的農村老太太,把一個民營公司辦到這種程度,創造了新時代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童話。
她的成功,令人歎為觀止;她的成功之道,更值得當今無論學曆多麼高的人們反思和借鑒。
縱觀“老幹媽”的發展曆程,我們不難看出“老幹媽”打造“常青”企業的幾個絕招:
第一:白手起家,抓住機遇事半功倍。
第二:用“感情投資”為企業注入超強的凝聚力。
第三:誠信經營,踏實做事。
“老幹媽“在風雨中已走過了二十多年,打造“常青”型企業也成了“老幹媽”的一個終極目標。而“老幹媽”創始人陶華碧那種白手起家,踏實做事的精神已經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麵麵,讓人有理由相信,打造一個“常青”的“老幹媽”並不是奢望。
沒有過不去的坎,天大的困難,一挺就過去了。
金融危機使許多農民工找工作成了難題,但這並不可怕,農民工一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聰明智慧闖出一條路。
——貴陽南明老幹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陶華碧
二、在微利環境中夯實成長之基
基業長青、持續發展是每個企業的追求和夢想。
國內外有許多“百歲”企業,可口可樂118歲,全聚德136歲,“狗不理”142歲,西門子162歲,杜邦208歲,同仁堂340歲……
這一個個名字響亮的“百年老店”,無疑都是基業常青企業中的傑出代表。
那麼,是什麼讓這些企業能夠曆經百年而經久不衰,至今仍然煥發著勃勃生機呢?
讓我們以同仁堂為例,探究一下他們長壽的秘訣吧。
“德”為先。
北京同仁堂的前身為樂家老鋪,由祖籍浙江寧波、明代遷居北京的樂家第四代傳人樂顯揚創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同仁堂在創業之始就崇尚“可以養生、可以濟世者,惟醫藥為最”,這也正是樂顯揚將堂名定為“同仁”的用意所在。
“同氣同聲福民濟世,仁心仁術醫國醫人”這一標誌性對聯就是同仁堂經營宗旨的最好概括。
而且,這個經營宗旨一直深深植根於“同仁堂”人的心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又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融入其中,提出“想病家患者所想,做病家患者所需”和“患者第一”的服務宗旨。
有一次,我國南方的一些城市流行甲肝,板蘭根衝劑成了搶手藥品,糖價也隨市大漲。於是有些廠家趁機漲價,而同仁堂堅持不發民難財,仍按原價薄利出售。
由於價格便宜,同仁堂的板蘭根供不應求,他們就動員職工放棄休假,晝夜趕產,並且為此專門組織了一個車隊,及時把藥送到目的地。
在中藥裏,很多藥是湯劑,需要熬製,還有的需要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劑型。同仁堂為了方便顧客,一直堅持替顧客代為熬製、代為加工,隻收取極低的工本費。有時一年為此虧損近10萬元。
此外,代客郵寄藥品也是賠本的業務,但同仁堂始終做到有信必答、有求必應。
同仁堂“德”施天下,深得顧客的褒揚,用顧客的口碑鑄就而成中醫藥業界一塊閃亮的招牌,成為其一筆享用不盡的財富。
“質”為上。
毋庸置疑,產品的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同仁堂深諳此道。
1706年,大柵欄同仁堂藥店的創立者、樂家第一代傳人樂鳳鳴在《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的序言中明確提出“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並將該訓條作為曆代同仁堂人的製藥原則,300多年來毫不鬆懈。
在選料上,同仁堂的要求近乎苛刻。如白芍用杭白芍,鬱金用黃鬱金,肉桂用甲級企邊桂,陳皮用新會的,蜂蜜用河北興隆的,十六頭人參不能用三十二頭小參頂替,僵蠶不能用僵蛹代替。“產非其地,采非其時”的藥材堅決不用。中藥中有一些藥料價格非常貴,像天然牛黃等比黃金價格還高,但是他們決不偷工減料。
在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藥的效力,同仁堂仍按照古法炮製,從購進原料到包裝出廠常常有上百道工序,對每道工序同仁堂都有嚴格的要求,如藥料投放誤差要控製在微克以下。生產現場“一百道工序,一百個放心”、“修合天人見,存心有天知”的標語隨處可見,時刻提醒員工們要用心把好質量關。
後來又建立了三級質量管理網和“質量否決權”製度等嚴格的質量管理體係,還引入了國家規定的相關製藥標準。
同仁堂產品百分之百的合格率贏得了顧客百分之百的信賴和忠誠,為其永續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信”為重。
在同仁堂買藥,藥是貨真價實,人是一視同仁。
來藥店抓藥,極少出現差錯,如果出現,就會立即補救。有一次,一個顧客反映買到的“天王補心丹”中混裝了一丸“地榆槐角丸”,雖然混服這兩種藥並沒有危險,但同仁堂知道後立即把已經發售到各地的4萬盒藥品一盒盒追了回來。
同仁堂做大生意,也不拒絕小買賣。一次,一位50多歲的山東老漢在同仁堂買藥,價單上寫著0.01元,老漢以為是弄錯了:“我這副藥是一分錢嗎?”同仁堂的師傅笑著解釋,一克天仙騰隻值一分錢。
為了這個“信”字,同仁堂還寧願放棄豐厚的利潤。許多商店為了獲高利搞櫃台出租,可同仁堂卻斷然拒絕:“同仁堂永遠自家賣藥,而且永遠賣好藥,決不會為眼前利益丟棄養生濟世的經營宗旨。”
取信於人,必然得到顧客的眷顧;以“信”興市,是最長效的競爭策略。世界第七強的安然能源公司的轟然倒塌,就是因為企業的誠信出了問題。缺失誠信的企業,是不可能有持久競爭力的。
“變”為尚。
同仁堂以製藥起家,靠的是敢於天下先的創新精神。這也是它長盛不衰的一大法寶。
在藥品的種類上,樂顯揚、樂鳳鳴整理出400多項經典方劑。樂平泉更是製藥高手,研製近方劑上百種。老藥工出身的李培鬆,又研製出骨刺消痛液、棗仁安神液、安神健腦液等新產品。迄今為止,同仁堂的治療型藥品和滋補保健型藥品各有千餘項之多。
同時在產品劑型上,同仁堂也在傳統中藥丸、散、膏、丹的模式的基礎上,推出濃縮丸、滴丸、軟膠囊、衝劑、片劑、氣霧劑等多種服用方便的現代劑型。
此外,同仁堂還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引入生物技術等一些新的製藥方法和各種先進的儀器以及新的生產模式,不斷向科學化、精準化和高效化發展。
除了產品方麵,同仁堂在體製上的創新也一直沒有間斷過。
1956年被中國政府接管後,當時擔任北京副市長的樂氏家族第十代傳人樂鬆生為同仁堂建立第一個藥酒生產廠,並成立了北京同仁堂中藥提煉廠,開創了中藥西製的先河。
1992年,同仁堂成立了集團公司,集產供銷和科工貿為一體。
1997年,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發行股票。
隨著中國入世,國外實力雄厚的醫藥行業將對國內的中藥行業形成巨大的威脅。與其坐等別人的進攻,不如走出國門,主動迎接挑戰。2000年10月31日,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同仁堂科技公司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掛牌買賣,成為第3家在創業板上市的H股公司,同仁堂也因此成為內地上市公司中第一家成功完成分拆上市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