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飲食思想:聖人孔子“八不食”(1)(1 / 3)

禮儀產生於飲食, 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 始諸飲食。” 禮指一種秩序和規範。我們談“禮”, 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 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 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 的精神, 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 從而構成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儒家飲食思想:以食為天

先秦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對飲食有句百世不刊的經典名言,這就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它比孟子的“食、色,性也”還要徹底,食和性不僅是人類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這一“大”字,把飲食提高到至上的位置。

對這“大欲”思想作出具體闡發的,有許多鴻儒碩學,雖然他們流派不一,師承不同,又都在充分肯定人生欲望,追求足食美味的問題上發表過精辟的見解。

荀子說:“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

韓非子說:“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於欲利之心。”

楊朱認為人的本性是:“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聞,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

《呂氏春秋》認為“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這部書正是從“貴生”的高度,對先秦的飲食理論進行係統的總結,寫出《本味》《本生》《盡數》等不朽的篇章,成為先秦的烹飪寶典,享名千古。

在先秦諸子中即使主張以苦行對待生活的《墨子》也不例外地宣稱:“食為性命之基。”

在儒家心目中,飲食不僅是滿足人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與天理相通,《左傳》中“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表現出人欲和天理相應的必然性。到漢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向日用消費生活的深化,使這一觀念係統化。師承儒家的思想家們無不秉承這一觀念,作出自己的解釋。宋代大儒朱熹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清代理學家戴震說:“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氣心知之自然也。”欲是什麼?他又說:“不過懷生畏死,飲食男女,與夫感於物而動者。”主張清心寡欲的張載也認為:“飲食男女皆性也,是烏可滅。”

儒家的飲食理論高度凝煉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倫理觀念。從傳授農藝的勸農書“民為邦本,食為民天”到戶戶持有的家訓“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這一觀念在中國深入人心。

飲食是天理、人欲這一信念的確立,對國家來說,使曆代王朝的當權者都把“足食”作為富國強兵的基本國策;對民眾來說,追求溫飽和美食成為生存、發展和享受的合理要求,這是中國飲食業發達,烹飪技藝精益求精的原動力。

此外,飲食還是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禮的本源。“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的發端與飲食相連,就給這一普通的生活行為,賦以特殊的內涵。

飲食倫理化的重要表現是重視進食禮儀。《禮記·曲禮上》詳細記述宴飲的程序和規範,諸如:“將即席,容毋作,兩手摳衣去齊尺。衣毋拔,足毋蹶。”“凡進食之禮,左淆(帶骨肉),右胾(純肉);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酰醬處內,蔥處末,酒漿處右。”“羹之有菜者用挾(箸);其無菜者,不用挾。”“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飲,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刺齒,毋飲醢。”“侍飲於長者,酒進則起,拜受於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長者舉,未酹,少者不敢飲。長者賜,賤者不敢辭。”“長者不及,毋儳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毋雷同。必則古昔,稱先生。”“卒食,客自前跪,徹飯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這就是說,入席前要從容,不要變臉色,兩手提著衣裳,離地一尺,不要掀動上衣,不要頓足發出聲響。陳設的菜肴要有順序,帶骨肉、純肉、羹湯和調料、酒漿,分別放置在就餐者左右附近,不能放亂。該用箸的用箸,不該用的不要用。進食時不要光顧自己吃飽,用手抓飯,不要帶汗澤。吃飯不要發出響聲,到口的魚肉不要再放回菜盤。不要把骨頭扔給狗,不要大口喝湯,不要當客人的麵調湯汁,也不要當眾剔牙齒。主客長幼之間要彬彬有禮。陪長者飲酒,見到長者要遞酒,趕快起立拜受,等到長者回話,才能回到席位。如果長者沒有舉杯飲盡,少者不能先飲。席間談話,長者沒有提及的不要亂說,表情要莊重,聽講要虔誠,不要打斷別人的話頭,也不要隨聲附和。談話要有曆史根據,或者先引哲人的名言警句,再自己發揮。吃完了,作為客人要起身收拾碗盤,交給在旁的侍者,主人婉謝後,再坐下。如此等等從迎送賓客、入席儀態、陳設餐具,到吃肉喝湯,都有詳盡的規章,充分表現出恭敬禮讓的風度。所以《周禮·春官·大宗伯》雲“以鄉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這也是《左傳》所謂“饗以訓恭儉,燕以示慈惠”。

由此可見,以吃喝為主要內容的宴飲禮儀,它的社會意義已遠遠超出美食享受之外,承擔著聯絡賓客、增進情誼,體現恭謙慈惠的道德風範。吃喝宴飲已成為人際關係不可分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倫理為本位的儒家思想在這裏有淋漓盡致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