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吃“三苦”不上火
春季與人體肝髒相對應,肝火易旺,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上火”,一般有下列症狀:口苦、口臭、眼幹、舌苔增厚等。中醫一直有“十苦九補”的理論,黃庭堅詩雲“小苦反成味”,適當吃些苦味食物,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人們常說吃苦,苦味食品具體有哪些呢?
苦味蔬菜各有所長,代表性苦菜——苦瓜。苦瓜因味苦得名,所含維生素C量很高,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可醬、可醃。此外,蔬菜類還有雞毛菜、芥菜等。芥菜組織較粗硬、含胡蘿卜素和大量食用纖維素,有明目與寬腸通便的作用,是眼科患者的食療佳品,還可防治便秘。
苦味飲品療效不同,代表飲品苦丁茶,能散風熱、清火目、解毒消炎,對春夏易患的風熱頭痛、齒痛、目赤、熱病煩渴、腸炎、瘧疾有較好的效果,每次用量5~10克。此外,還有菊花,為花中珍品,味甘苦、性微寒,黃菊花側重於散風清熱,白菊花側重於平肝明目,除做菊花茶外,菊花也可烹製菜肴,如菊花爆魚片,軟炸甘菊苗等。
苦味零食當選苦杏仁。苦杏仁味苦、性溫,不僅是一味祛痰、止咳、平喘、潤腸的常用中藥,也是深受古代養生家青睞的潤膚美容之佳品。楊貴妃用的美容養顏方楊太真紅玉膏,其主要藥物就是杏仁。春季風大,夏季火熱皆易傷皮膚,故常要用苦杏仁研末敷麵,以保容顏美。需要注意的是,苦杏仁含有約3%的有毒成分,若食用,一次不宜過多。
立秋之後“貼秋膘”
在我國民間,立秋之後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
伏天人們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時節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隻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此外,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紅薯:乾隆的長壽秘籍
曆史上,乾隆皇帝壽至89歲,是我國曆代皇帝中活得最久的一位。據傳,乾隆曾患有老年性便秘,太醫們千方百計地為他治療,但總是療效欠佳。
一天,乾隆散步路過禦膳房,一股甜香味兒迎麵撲來,十分誘人。乾隆走進去問:“是何種佳肴如此之香?”一個正在烤紅薯的太監見是皇上,忙叩頭答道:“啟稟萬歲,這是烤紅薯的氣味。”並雙手呈上一塊烤好的紅薯。
乾隆從太監手裏接過烤紅薯,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一邊吃還一邊說道:“好吃!好吃!”
此後,乾隆皇帝天天都要吃烤紅薯。不知不覺中,他久治不愈的便秘竟然沒有再犯了,精神也好了許多。乾隆皇帝十分高興,誇讚道:“好個紅薯,功勝人參啊!”
從此,紅薯就得了個“土人參”的美稱。
紅薯又名地瓜、紅苕、朱薯、金薯,是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據《閩書》與《農政全書》記載,紅薯其原產海外,大約在明代萬曆中(公元1589~1608年)傳入我國福建省,並逐漸傳播至中原各地。在《醫林纂要探源》中首先記載了紅薯的藥用價值,言其生用能“止渴,醒酒,益肺,寧心”,熟食能“益氣,充饑,佐穀食”。當代《中華本草》也對其性味功能進行了總結,言其“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便泄,瘡瘍腫毒,腸燥便秘”。
現代科研證實,紅薯含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A、B、C、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10餘種微量元素,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每100克鮮紅薯僅含0.2克脂肪,產99千卡熱能,分別為大米的1/4與1/3,是上好的低脂、低熱食品。
再者,紅薯所含的大量膳食纖維等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從而刺激腸道,增強蠕動,促進大便的排泄,對老年性便秘有較好的療效;還能有效地阻止糖類變為脂肪,有利於瘦身減肥。
故營養學家稱其為營養平衡的保健食品,也是最為理想的減肥食物。時下,日本人把烤紅薯作為一種美味健康食品,歐美人還設計出以紅薯為原料的冰淇淩、點心、糖果等。
值得注意的是,紅薯與其他藥食兼用之品一樣,並非人人均宜食用。中醫認為,其甘膩斂濕、礙胃滯氣,在不合理服用時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引發脘腹脹滿、燒心泛酸,乃至胃脘疼痛等,故食用不宜過量,濕阻脾胃、氣滯食積者應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