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企業經營者階層的特點,首先有必要對西方主流經濟學所分析的企業家理論,以及這些理論中所闡述的企業家的特點作一個把握。這對於全麵分析我國的企業經營者理性特點、行為取向、價值判斷等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主流經濟學關於理性人、完全信息和函數良好性的假設,使企業家在經濟學理論中毫無立足之地。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家卻以其自身的力量顯示了自身的價值,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也就迫使經濟學家不得不正視並逐漸開始對企業家進行研究,從而形成了企業家理論。“企業家”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康替龍在《商業概覽》一書中首先提出的。薩伊最早強調企業家的重要地位,穆勒則在英國大力推廣這一術語。但是關於企業家理論的起源則是到了馬歇爾才形成雛形。熊彼特、奈特、柯茲納、利本斯坦、彭羅斯、卡森等人從不同角度發展了企業家理論。但總的來說,他們的理論體係都是將企業家納入到傳統經濟均衡理論中來研究的,認為企業家是利用市場非均衡機會,不斷地使經濟(市場)達到均衡,促進社會發展。在主流經濟學中,熊彼特以其論述企業家重要作用的鮮明特征而獨樹一幟。他用一種井井有條、積極肯定的理念將企業家概念引入經濟學分析中,使企業家本身具有理性的特征。在熊彼特看來,企業家是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主體力量,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企業家通過實現新的組合,即開發新的產品,引進生產方法,開辟新的銷路,尋找原材料及能源的新來源,創新產業組織。
“創造性地破壞”經濟循環的慣行軌道,推動經濟結構從內部進行革命性的破壞,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企業家從事“創造性地破壞”工作的動機可以是建設私人王國、對勝利的熱情或者是創造後的喜悅。熊彼特認為,企業家利潤是對其創新活動的回報,由於企業家利潤是在實施創新之後才實現和取得的,而且由於其他企業家的模仿和競爭的作用,企業家創新引起的企業差別優勢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企業家利潤也將消失,因而企業家利潤是暫時的。在熊彼特看來,企業家進行創新活動所需要的資本是由那些成功的企業家所形成的資本家階層提供的,即資本市場提供的。企業家可以從資本市場獲取他們需要的任意數量的資本,因而資本並不構成其成為企業家的約束條件。同時,由於資本的外來性,風險也由資本所有者承擔,企業家並不承擔風險。熊彼特企業家理論對於企業家創新、企業家動機、企業家作用等方麵的研究,對於本書研究經營者人力資本產權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因為正是由於熊彼特考察的企業家具有的五個方麵的特點,構成了筆者對經營者人力資本產權研究的基點。但是,該研究也存在缺陷:如熊彼特將企業家與風險分割開來,由資本家承擔完全風險是不合適的。同時,將企業家從事創新活動的動力歸結為建立私人王國、對勝利的熱情和創造的喜悅等精神因素,也有悖於唯物辯證法。企業家精神的追求是建立在豐厚的物質財富基礎之上的,而且也隻有物質財富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可能追求精神財富。在這裏,主流經濟學關於理性人的假設是有用的,不應該將其全部舍棄。這一點也是本書在論述經營者人力資本產權中著重要強調的一點,即人力資本產權權益。馬歇爾曾經明確地闡明了修正不均衡過程的觀點,並指出承擔修正不均衡局麵而出現的企業家的重大作用,這也是馬歇爾企業家理論的主要精神所在。馬歇爾運用邏輯和演繹方法,通過經驗性的事實加以歸納和補充,形成了對企業家作用論述的一個完整體係。在他之後的其他經濟學家隻是各自從不同的角度更精煉、更深刻地闡述自己的理論罷了。與熊彼特將企業家超然於企業市場結構之上相反,馬歇爾認為,企業家的作用是在把原始的生產資源變為成品這一“產品成熟化過程”中去發現不均衡因素,並給這一過程製定出經濟上更為合理的方向,使之秩序化。在企業家的推動下,通過市場或在企業內部修正不均衡狀態,以便更有效地改善整個經濟結構中的資源分配情況。在馬歇爾看來,企業家是“產業車輪的軸心”,這個軸心承擔著市場結構活動的全部負荷,企業家就是“中間商人”。
區別於熊彼特認為承擔風險的隻是資本家,而不是企業家的觀點,馬歇爾認為,企業家的重要作用就是承擔風險。由於企業家作為“中間商人”參與市場交易,因而在購進原材料到銷售產品這一期間,資本較難退出。這時,風險在資本由企業家提供的企業中,由經營企業的企業家承擔;在資本由外來渠道供應的企業中,由專門提供資本的企業家和在內部組織經營管理中起特殊作用的企業家承擔。馬歇爾對企業家的定位大大擴大了原有企業家的概念。馬歇爾認為企業家的能力應該是“利用資本的經營能力”,包括預測生產和消費趨勢的能力,充分選擇人的能力,通過建立企業主要計劃的秩序並維持其統一的能力。同時,馬歇爾還認為,企業獲取的大部分利潤都具有“準地租”的性質,且這種“準地租”不能從企業家個人的努力經營所獲得的成果中消失,即具有持久性。企業家之所以能獲得準地租,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經營、物質生產設備和信譽這三方麵的綜合力量。馬歇爾的企業家理論不僅賦予了企業家“中間商人”的角色,而且還考察組織內部的情況,賦予了企業家“風險承擔者”的角色。應該說,他的理論是對熊彼特企業家理論的一個有力補充。他對企業家作用的論述是從市場均衡角度出發,從而使企業家更易於融入整個經濟學體係。之後,柯茲納(Kirzner,1973)繼承了馬歇爾的研究傳統,把企業家作為推動市場結構的主體,分析作為中間商人的企業家的本質機能,形成了馬歇爾之後企業家理論的又一個重要分支。柯茲納的企業家理論是從研究市場結構入手的。他認為,市場結構的作用存在於均衡過程之中,即價格機製的作用不是通過達到均衡時的資源分配模式的最佳性來說明的,而是根據市場功能在多大程度上、自動地發揮修正不均衡狀態下的資源分配模式的能力來進行說明的。基於此,柯茲納構築了自己的企業家理論。他認為,企業家就是從確認現實經濟中不能完全掌握所有交易信息這一事實出發,迅速發現對買賣雙方都有利的交易機會的主體,並作為中間商參與其間,來促使交易機會的實現,他的作用就在於克服在產品市場上銷售產品和要素市場上購買要素的不可靠性,從而推動市場過程中競爭作用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