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應有結果(1)(1 / 3)

1

廖克明帶來好消息,皚山旅遊區分別被建設部及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區和國家森林公園。不僅如此,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進展也非常順利,據文化部的官員講,已進入審核評估程序。文化部已正式通知聰江方麵做好評審前的準備工作,隨時接受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專家組的評審。據悉,專家組已經啟程,不日就到聰江。

初審是關鍵。如果初審獲得通過,就等於領到了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的通行證。

這是條振奮人心的消息。馬難生情不自禁地拍著廖克明的肩膀說:“你們是功臣,功不可沒。”

稱之為功臣不為之過分。能有兩個國家級和一個世界級是什麼概念?用古時的話講,是“一舉成名天下知”。

知,就是知名度。有了名氣就有市場,有了市場就有競爭力,好的品牌能一統天下。

聰江終於有了自己的知名品牌。

當然還隻是初步的勝利。“要借這股東風,乘勢而上。”馬難生告誡地說,“國家級不是我們的目標,世界級才是我們目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專家來聰江後我要親自陪同,開發區要認真做好評審前的一切準備工作,爭取一次成功,爭取考及格。”

一切工作準備就緒。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有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就是沒有英語導遊。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失誤。

既然目標是走向世界,那麼就必須著力培養這方麵的人才。來不及培養就引進。行政人員可以少,專門人才一個都不能少。

這是廖克明的失誤。作為主職幹部,考慮問題一定要全麵周到,不能顧此失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既要抓大事還要考慮小事。

當然麵麵俱到也很難。

聰江會英語的人不少,但是,僅會英語遠遠不夠,還必須熟悉風景區。

馬難生想起了一個人,這人就是盧森。

“讓盧森當導遊。”馬難生說。

這是知人善用。

沒有人比盧森更合適。皚山旅遊區課題是他做的,圖紙是他畫的,基調是他定的,他不當導遊誰當?還有一個理由,盧森對每一個景點了如指掌。旅遊區線路確定後,馬難生讓他帶隊在旅遊線路上走了三遍。是為了發現更多更好的景點。不是人人都能發現景點,隻有獨具慧眼的人才有這個特長。聰江有的是這類人才,隻不過閑置沒有用而被忽略了。第一批獨具慧眼的人是書畫家及攝影家。藝術家就是藝術家,不承認藝術的天資不行,藝術能讓平淡變神奇,常人眼裏很平常的東西在藝術家眼裏是藝術品,是栩栩如生的動人景物。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藝術走近生活直接為經濟服務是富有挑戰性的嚐試,因此,藝術家的積極性很高,藝術的靈感被充分地激發出來。發現也是創作,這次活動他們共發現了73處景點。成績喜人。第二批人員全部是作家。他們的任務是對第一批發現的73處景點進行文學描述,將死景點變成活景點,給景點塗上一層變幻無窮的色彩。隻有深厚文化內涵才有無窮無盡的魅力。淺薄的東西隻能吸引一時,不能感動人,更沒有生命力。第三批是黨委政府調研室的人員。這些人長期搞調研工作,發揮他們搞理論的特長。他們的任務就是將所有景點係統化,讓景點與景點之間相互承接,相互貫穿,形成一套整體的、完美的、獨特的皚山旅遊文化。

盧森不辱使命,圓滿地完成任務。

實際效果如何?遊客最有發言權。來過皚山旅遊的人認為皚山旅遊區不像是新開發的景點,像是有悠久曆史的聖地。

功勞歸功於發現創造文化的人。

當然,皚山自身就有魅力。

“那還得勞駕您親自給盧專員打電話,我們不能命令領導。”廖克明說出自己的顧慮。

這就是行政,一言一行都得講級別。

廖克明不敢命令盧森卻命令了專員。怎麼解釋這種現象?

當然,誰也沒有感到廖克明在命令專員。因此說,任何事都不能太較真,一旦較真就會出問題。

應該說,該馬虎時就馬虎,該較真時就較真。問題是,生活中真大膽假小心的人不少。

在盼望中,專家組啟程來到聰江。

馬難生6點不到就起床。不一會兒廖克明與盧森來了。他們一行要去機場迎接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

在馬難生眼裏,這幾位客人不是一般客人,是決定聰江前途命運的客人。聰江通往世界的鑰匙握在他們手裏。不是危言聳聽,他們代表的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是欽差大臣。

按外交禮儀,專家組在聰江應享受最高規格的禮遇。

在機場等候的還有省文化廳、省建設廳官員。

專家組一行下了飛機。加上文化部、建設部各一名陪同官員共五人。

大家一一握手。馬難生用英語與專家互為問候。馬難生的英語水平不高,但能應付一般的禮儀交流。沒想到這些外國專家都會漢語。相比之下,其外語水平比馬難生的英語水平高。

不需要太多的客氣。在機場短暫停留後,眾人上車,向聰江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