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應有結果(1)(2 / 3)

按我們的慣例是先聽後看再談感受。外國專家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先看再聽彙報。不過不叫彙報,叫答辯,是他問你答。

從著裝上就能看出,他們是有備而來。

他們著的是休閑裝,穿的是旅遊鞋。中方人員包括文化部官員都是西服革履。

反差之大無可指責,這種場合理應穿戴整齊,除了體現尊重客人的意思外,更主要是來不及更衣。

穿西服皮鞋登山有些別扭。不過,廖克明有準備,他的車屁股後麵有幾雙旅遊鞋。

馬難生沒有穿旅遊鞋。他車上備有一雙母親納的千層底。隻要不是公開場合,他喜歡穿母親做的千層底。

上皚山有三條旅線:東線、西線和中線。東線是從皚川水庫上祥雲觀到雪山底座到泉務村;中線是從城區直上雪山底座,分左右兩線;西線是從聰江上船,經南河到泉務村上雪山到祥雲觀。全部路程76公裏。

爬山不是一件輕鬆事,10分鍾後就有人上氣不接下氣。馬難生沒有出現這種現象,這與他堅持鍛煉分不開。老外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馬難生腳上穿的鞋子與眾不同,以為他搞特殊化。

老外用英語與同事交換意見,被盧森聽懂了。

盧森讓馬難生把鞋脫下。

馬難生弄不懂他什麼意思。

盧森提著布鞋來到老外的麵前,向他們講解這種鞋的來曆。

當然還是鞋的主人講解更能吸引人。

馬難生果然比盧森講得精彩。

他講述的不僅是一雙布鞋的故事,而且是一位母親的故事。

馬難生穿了40年這種鞋,他是穿著這種鞋長大的。小時候一年要穿破兩雙,現在一年穿一雙,他已經穿破了至少60雙。在他心中已產生了布鞋的情結。不要小看這種布鞋,製作完成這樣一雙鞋不是件容易事,從褙布到上邊需要十二道工序五千針三個工作日。母親每晚納鞋至深夜,寒夜漫長,孤燈吊影,母親穿針引線的身影猶如一幅剪紙畫深深地刻在他的心裏。長大後,有了錢,他給母親買了一雙皮鞋,母親舍不得穿,留著節假日或走親戚時穿。隻有母親這樣經曆苦難的人才會憐惜一雙皮鞋。於是,他不停地給母親買鞋,母親還是不停地納鞋。“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馬難生讀懂了這首詩。

一雙布鞋,一段母愛。無論走到哪裏,馬難生總是穿著母親的千層底。穿上它就覺得有力量。

中國的母親最偉大。

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老外。穿上這樣的鞋一定很舒適。ICOMOS專家要把腳上價值一千美金的耐克旅遊鞋與馬難生交換布鞋。意思很簡單,他要試一試有母愛力量支撐的布鞋是什麼感覺。可惜老外的腳太大,交換沒有成功。

不能不說是遺憾。

沒關係,馬難生答應贈送他們一人一雙千層底。

母親的禮物。

這是個意外的收獲。雖然還沒到手,肯定言而有信。

“這不算行賄。”老外的幽默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一雙布鞋把彼此連接得更緊。

老外的工作方法讓馬難生開了眼界。一路上,老外總是嘻嘻哈哈,不像是在辦正經事,不像是在進行一項嚴肅的評審活動。板著臉孔?除了顯示自己地位特殊外,沒有其他實際意義。合作一次能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才叫水平。工作做了,任務完成了,朋友交了,還贏得一份好心情,這樣的人才能健康長壽。好心情,好氣氛,隨和融洽的關係是人為製造出來的,不是與生俱有的,誰懂得怎樣工作誰就懂得怎樣生活。不會工作的人是絕對不會生活的人。

一天很快結束。專家組對皚山的感覺不錯。但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也是國人最容易犯的一個普遍錯誤,就是在景區內亂搭亂建。雖然建的都是旅遊服務設施,但是破壞了原有的風景風貌。保住土掉牙的東西,保持原汁原味,就是保住了特色。隻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2

馬難生的腳還沒跨進家門,手機響了,是省委辦公廳的電話。辦公廳的同誌找了他一整天,聯係不上。不僅辦公廳找了他一整天,地委辦公室、行署辦公室也找了他一整天。馬難生關機了。他有個習慣,隻要是重大活動都必須關機。一心不能兩用。精力不集中,萬事都皆空。

馬難生猜測是大事,不然不會找他一整天。

“來了就知道了。”傳電話的同誌沒有透露消息,隻說省委書記找他談話。

省委書記談話就非同小可。難道要動他?省委書記找專員談話十之八九是動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事。

他猜對了。

說起來叫人不可相信。自從當上專員後就沒有正兒八經找過孟書記。不是怕他,也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沒有時間。不僅很少去孟書記家,連自己的家也很少回,不是開會不回家。

到了孟書記家門口,馬難生按門鈴的手有些打顫,心裏發虛,總感覺欠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