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植入細菌的內衣,對於忙於學習和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因為穿上這類衣服後長時間不必清洗,隻要定期把內衣放入專用的營養液中浸泡一下,就萬事大吉了。
細菌“吸血鬼”的妙用
自古以來,人們從未發現有一種細菌會施展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裏的戰術,鑽到別的細菌“肚子”裏去興妖作怪,吸“血”繁殖。1962年,德國科學家斯督普,在研究會使植物得病的細菌——菜豆葉燒病菌時,幸運地發現了一種極小的弧形細菌,它像螞蟥吸人血那樣,附著在菜豆葉燒病菌的表麵,拚命地吮吸著。他把這個“吸血鬼”稱為蛭弧菌。
蛭弧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土壤、汙水和河水中隨處可見,海水中也有它的蹤跡。這種細菌的個子比一般細菌都小。在蛭弧菌細胞的一端,拖著一條較粗的鞭毛,這是它遊泳用的“槳”。當它遇到合適的宿主細菌時,尾部的鞭毛迅速擺動,蛭弧菌便以每秒鍾超過它體長100倍的速度,向宿主衝去,一頭栽到宿主的細胞壁上。緊接著,蛭弧菌像鑽頭那樣,以每秒100轉以上的速度,在宿主表麵快速旋轉。同時它會分泌幾種特別的酶,去消化宿主的細胞壁。5—15分鍾以後,宿主的細胞壁便被“鑽”出一個小窟窿。這時,蛭弧菌收縮身子,一頭鑽了進去。在宿主細胞壁的小孔上定居下來,吸取和消化宿主的“血肉”來養肥自己。要不了多久,蛭弧菌就伸長成螺旋狀,並分裂成許多小段。
待宿主細胞壁進一步被消化溶解後,這些小段便一齊破壁而出,開始新的生活。
在微生物世界中,寄生物對宿主的選擇,通常都是非常嚴格的。然而,蛭弧菌卻與眾不同。它的宿主範圍很廣泛:不但能寄生在許多植物致病細菌,如菜豆葉燒病菌、番茄青枯病菌和白菜軟腐病菌中;還能寄生在人體和動物的一些致病細菌,如傷寒和副傷寒沙門氏杆菌、大腸杆菌中。
有些科學家用這種“吸血鬼”來對付水稻白葉枯病菌和大豆疫病菌,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也有些科學家設想,用蛭弧菌來去除汙水中的大腸杆菌等病菌,淨化水體。看來,蛭弧菌將在防治人類疾病、確保家畜和農作物健康生長方麵大顯神通。
病毒的克星
說起幹擾素的發現,還要追溯到70多年前。1935年,美國科學家用黃熱病毒在猴子身上做試驗。黃熱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惡性病。這種人和猴子都會得的病有幾種類型。他們先用一種致病性弱的病毒感染猴子,猴子安然無恙,可是再用致病性很強的黃熱病毒感染同一隻猴子,猴子竟然沒有反應。這一現象使美國科學家得到啟發:前一種病毒可能產生了某種物質,使細胞受新病毒的進攻時能自我防禦。1937年,有人重複類似的實驗,證實給經裂穀熱病毒感染的猴子注射黃熱病毒,猴子也沒事。反複的實驗證據讓科學家們想到,生物界的病毒也存在著奇妙的互相幹擾現象。
1957年,美國細菌學家薩克斯決心搞清“以毒攻毒”的物質基礎。經過大量的實驗,他發現,在病毒的刺激下,細胞中會產生一種蛋白質,能抑製後來病毒的侵染。薩克斯認為這種特殊的蛋白質能起到幹擾作用,就將其命名為“幹擾素”。
病毒之間的幹擾作用和幹擾素的發現,讓科學家們很興奮,也給了他們無窮的想象和啟示。因為人類的許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再好的抗生素也拿它們沒轍,可是幹擾素卻是病毒的克星。要是能把幹擾素製成藥品就好了,那麼人類的許多疾病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但是,要使幹擾素成為藥品,進入實際應用當中,必須有足夠的量。那麼,如何獲得大量的幹擾素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用病毒刺激老鼠,讓它們產生幹擾素,再提取出來供人使用,但是這種方法失敗了。原因是幹擾素的活動場所很專一,老鼠體內產生的幹擾素對人不管用。所以最理想的辦法是用人自身產生的幹擾素。
其實,我們生活的環境是被微生物包圍著的,時時刻刻都要接觸到許多微生物,其中病毒的侵染刺激也不少。科學家猜測,人的血液細胞裏本身就存在幹擾素。後來研究證明,這種猜測是有道理的。通過精密的血液分析,在人和許多動物的細胞中都找到了幹擾素。
人們最初想到的是,通過血液製取幹擾素。可惜,幹擾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實在是太少了,用大量的血液才能製得微量的幹擾素,這種生產方式,產量低得可憐,自然價格也就十分昂貴。治療一個患者的費用高達幾萬美元,一般百姓隻能望“藥”興歎,是名副其實的“貴族藥”,幹擾素無法得到普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