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蛋白質是幹擾素的本質,那麼把製造成這種蛋白質的遺傳基因找出來,轉入大腸杆菌體內,讓它們代勞進行大量生產,也許能行。經過科學家的試驗,幹擾素的批量生產便成為可能。1980年,終於實現了幹擾素的批量生產,這是美國科學家的傑作,他們利用DNA重組技術構建了生產幹擾素的基因工程。
如今,運用基因工程技術的國家有:美國、日本、法國、比利時、德國、英國、中國等。通過DNA重組、大腸杆菌發酵等方法,大量獲取了各種幹擾素。經過試驗證明,這樣製得的幹擾素對治療乙型肝炎、狂犬病、呼吸道發炎、腦炎等多種傳染病都有一定療效。幹擾素能減緩癌細胞的生長,是很有希望的防癌、治癌藥物,具有非常誘人的前景。
轉基因作物是福音還是災星
轉基因工程技術作為一門生物高新技術在最近20年才發展起來。轉基因植物於198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植物是指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通過基因工程方法,改變作物原來的基因構成,培育出的新品種。許多轉基因植物產品早就成為人們的食物,和人類生活、健康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
那麼,轉基因作物是人類必需的嗎?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呢?
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將轉基因技術的實用性看得太高。如果認為轉基因“無所不能”“無所不用”,那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根據唯物辯證法,事物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麵,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才起作用。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內因的轉基因,必須得和外部環境結合,否則將發生不了什麼作用。首先,從鹽堿地裏長出的作物天然具有抗鹽堿的基因,但這是環境通過自然選擇、適者生存而產生的,如果把抗鹽堿基因轉移到其他脫離鹽堿環境的作物上,並不一定能起作用。
轉基因技術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安全性。2001年夏秋之際,比利時科學家在《歐洲食品技術研究》雜誌上發表文章,將他們最新的研究發現公布於眾:從美國孟山都公司生產的一種轉基因大豆中,發現了奇怪的基因片段。科學家們對該基因片段進行同源性分析,花費了好幾個月,但最後仍無法找到它的DNA序列。科學家們呼籲各國政府:對這種可疑的轉基因大豆的定購應暫緩。
孟山都公司對他們遇到的“麻煩”輕描淡寫地說:這種基因改造大豆像傳統大豆一樣安全,隻不過有一段基因需要重新測序命名。他們還“很有信心”地稱:在對傳統大豆的基因進行改良的過程中,無論是注入新基因還是改變原有的基因,都不會產生任何預計不到的不良後果。
就在“大豆事件”引發人們為安全問題爭得難解難分之時,一份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報告在英國權威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科學家在報告中稱:他們首次發現轉基因作物產生的殺蟲毒素(BT)可由根部向周圍土壤滲透。他們種下BT轉基因玉米25天後發現,BT毒素通過根部滲出物進入周圍土壤,仍具有很強的活力,能將蟲殺死。但是這些毒素也能使害蟲的抗藥性增強,而且對土壤的生態環境十分不利,這一點和普通殺蟲劑的負麵影響沒有本質區別。被人們請來“幫忙”的病毒基因,所起的作用可能相反。
另外,“轉基因”是人為地從外部“轉”來的,很可能會破壞原來基因家庭的親密與和諧,對生態係統產生影響。因此,它要起正麵作用,就必須和作物原來的基因家族成員“搞好關係”,取得必要的“幫助、協作”。它要和相關基因、基因誘導、調控方式、胞質因子進行適宜的結合,甚至要對細胞、組織、個體、群落、相關種群、係統、生物圈等多層次的水平和機製進行調動。
然而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利用轉基因技術拓寬了生物育種的思路,從純技術層麵來看,轉基因是中性的,對人體不存在利弊問題。根據跟蹤觀察,轉基因農作物及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在於轉進了是否合適的基因,而不在於轉基因動植物本身。他們認為,目前的轉基因動植物是人們平時食用起來安之若素的食品,轉進的基因大都是動植物自身的基因。部分植物生理學家呼籲,公眾應該消除有關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疑慮。
事實上,探索理想的生物技術與人類休戚相關。因此,采取更溫和、更周全的步驟,尋找更符合自然天性的方式,改善作物品種,增加糧食產量,造福人類,這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