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社會,仍然存在著許多方麵的機會不均等,不均等的程度應該說還相當大,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縮小,而不能再人為地加以擴大。像“家庭出身”這樣的因素,在政治上,現在已不再是造成機會不均等的原因,但這不意味著在其他方麵,不會造成機會不均等,還需要有更多的社會政策逐步加以克服。比如目前仍存在的“戶籍製度”,造成並維持“城裏人”和“鄉下人”,“大城市人”和“小地方人”之間的差別,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為因素,顯然也應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消除。我不知道在我的這一生能否看到普遍的城鄉平等(不一定是收入平等,但是機會平等)的實現,但我相信我們早晚應該有這一天。在國外曾看到電視上的一則報道,在荒漠上的一個被廢棄的小鎮上孤零零地住著一個漢子,過著極為簡單的生活,記者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前幾年曾去拉斯韋加斯生活過幾年,後來嫌那裏太亂,又回到了這片家園。我們的經濟什麼時候也能發展到這樣的水平,不再需要對城鄉之間人口的轉移作任何人為的限製,而隻憑人們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偏好進行自由選擇?
我們這一代人,對於人與人之間機會的不平等,我想應該說有著較為深切的感受。因為我們走入社會之初,就一下子到了社會的“最底層”。那種在最底層的感受,第一,並不是一般的“下鄉體驗生活”的人所能獲得的,甚至不是那些下鄉時就已事先知道兩三年後可以招工回城,比我們晚幾屆的知青所能體驗得到的。我們當時在農村的確得不到比當地人更多的機會,確實有一種看不到其他出路、“選擇範圍狹小”的感受。政府有一些針對知青的特殊政策,但在我們的理解中,這些政策也隻是在我們“落戶”之初提供一些方便。第二,這種感受也是原來就在“底層”的當地人所體驗不到的,因為他們的生活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沒有構成反差。他們的生活很苦,但卻是曆來這麼苦,苦到了事實上不再有別的什麼更高的奢望。上山下鄉,無論如何應該說是一個難得的人生經曆,它最能造就出一個人的平等觀:在一夜之間,你會發現你作為“城裏人”的一切優越之處,都已蕩然無存,變得毫無意義。在你麵前的機會,事實上比當地人還少,你在事實上已不如當地任何一位你過去可能看不起的“鄉下人”。隻有這時,你才會發現,一切作為生物的人事實上是平等的,你的那些所謂的優越之處,其實都是社會後天造就的,因為這時你已不再比任何過去認為“鄙賤”的人有任何的高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