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幸福的評價(2)(1 / 2)

一個人生到世上來,至少擁有一種“天賦的”資源,那就是時間,每天24小時,每年365天,一生七八十年。人與人之間在時間資源問題上可能也是不平等的。有的人體質好些可以長壽,有的人則半路夭折;有的人反應快些,讀書一目十行,外文過目成誦,於是他的時間比別人的“密度”更大,一天等於人家兩三天;更有些奇才天生可以少睡覺,別人要睡8小時,他隻需打個小盹,所以每天就比別人多賺好幾個小時。但無論如何,就每一個人來說,時間資源對他總是有限的,多有多的有限,少有少的有限。因此在這有限的時間裏所能幹的事情就是有限的:讀書了就不能看報,打牌時無法打球,今天要開會讀文件,研究怎麼管理國家大事,就不能去跑買賣看攤;今晚要去官場上應酬,就無法到商場上去交易(“官商一體”的情況當然要另作分析),而且,當過官可能不妨礙你去經商,但在有些社會環境下,經商者恐怕很難在官場上得到大家的認同;要想做學問,就得多花工夫多讀書,你就隻能有較少的時間去經商掙錢或開會升官。有的人特別“能幹”,一生能成就許多事情,有時似乎是一心幾用,似有分身術一般,同時幹著升官、發財、做學問的事業,這除了可能是因為他天賦特高、特別能幹之外,無非是由於前麵所說的原因:他的時間“密度”比別人高,或者特別善於利用時間、抓緊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裏同時做成好幾件事。可是仔細分析起來,機會成本對這樣的人也同樣適用:他盡管比別人做的事多,但畢竟不能再多了。

在所有的情況下,人們要幹成一些事情,至少麵臨著一種機會成本,那就是“閑暇”。魯迅的一句引用率相當高的名言:“所謂天才,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到讀書上去罷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抓緊時間者,把時間的“密度”提高也,就像把房間裏都擺滿了家具,我們就不再有空間可以行走的道理一樣。功名利祿、成就事業從一定意義上講並不難,有一正常的平均的智力水平和身體條件,都能得到,隻不過要用勤奮、辛勞,也就是用那些喝咖啡的時間去交換罷了,至少,你得一邊讀書(或談買賣,或開會)一邊喝咖啡,而不能坐在露天咖啡座的陽傘下一喝兩個小時,優哉遊哉觀賞路上的行人、天上的飛鳥。要掙錢就要四處跑買賣、趕飯局,看攤一看十幾個小時;要升官就要多花時間搞調查、寫報告、編計劃,四下聯絡感情,八方打探消息;要做成點學問就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搜集資料,完成試驗,一睜眼就想到哪篇文章還沒寫,哪段講義還沒編,恨不得做夢也能做出個搞試驗的新招。於是要麼是整天在外,半夜才歸,要麼是挑燈夜戰,不近人情,星期日不放假,節假日不休息,不陪老婆進商店,不陪孩子逛公園,女友告吹,夫妻吵架,第三者插足。就一般情況而論,上帝由於公平地分配給了每人一段有限的時間而公平地對待我們每一個人,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祿,不過少得一份輕鬆悠閑罷了。有的人條件特別好,運氣特別好,什麼事都似乎信手拈來:坐在家裏不動,好買賣會自動找上門來;什麼政績也沒有,可陰錯陽差地官運亨通;學問不大,抽了個空子,一個新點子也成名成家。這些情況當然有,但僅是例外,而且其實這樣的人即使發了點財也不會成為巨富,當了大官也不會是偉人,出了名也做不出大學問。靠勤奮不一定成器,靠運氣和小聰明也能成名,但對於一般情況來說,不花點時間和精力是辦不成什麼事的,且不說那努力過程中的種種煎熬。

經濟學中有這麼一種“算法”:把一個人一天的可支配時間(自然時間減去比如說8小時的必要睡眠時間),或一生的可支配時間從自然年齡中減去不能工作的少年和老年期,算作一個總數,然後給出一天工作所能獲得的收入標準,讓你自己去選擇究竟是多幹點活,還是多享受點悠閑。這種算法明確地告訴你:你想多幹成點事,就得少一點閑暇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