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幸福的評價(3)(2 / 2)

總之正如我們前麵所說的,所謂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既有錢,又有權;既有才,又有閑;占盡人間春色,又不招人嫉妒。在這裏,要達到這種“均衡”境界,就要什麼都“隻要一點點”、“不十分”、“有一些”、“半有名半無名”等,這些都是定義那個“均衡”的一些“數量界限”。為了說明這種“度”,林先生還引用了李密庵的《半半歌》,將問題從“量”的方麵進一步明確化,也很有意思,不妨也抄錄在此:

看破浮生過半,

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幽閑,

半裏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

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廛,

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

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

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

妻兒半樸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

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

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後代與滄田,

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

花開半時偏妍;

半帆張扇免翻顛,

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

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

會占便宜隻半。

這歌謠也寫得半雅半俗、半深半淺、半詩半歌、半工半對,上句剛覺拗口,下句又流暢起來;半是裝腔作勢,半是傾吐心聲,看來的確頗得中庸之真諦。

我們在以後會向讀者說明,林先生等所推崇的這種生活方式,從實證的意義上說,其實隻是一種特殊的人,也就是一些具有特殊偏好或價值取向的人,在相當特殊的主客觀條件下可供選擇的一種特殊的求得生活最大滿足的方法。它不適用於所有的人,甚至不適用於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大多數人,我也不想向讀者提出這種“生活對策”的建議。但是,從經濟學實證分析的角度看,“中庸之道”、“半苦半樂”這些道理中,的確也作為一種具體情況,包含著經濟學的一般道理,即兼顧諸多生活滿足所達到的那種“個人選擇均衡”。哲學家的“中庸之道”中所包含的一般適用的道理,其實隻能在經濟學中得到一個較為嚴格的、數量化的因而是在邏輯上較為科學的論證,那就是:根據各自的偏好在做各種事情時使所獲得的各種滿足在邊際上達到均等。當我們像前麵那樣假定一個人並不特別偏愛什麼的時候,同時當一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已經能使他在各種事物中進行較為自由的選擇的時候,便會出現林先生所崇尚的那種特殊的中庸的生活方式。(關於偏好等,我們後麵再談。)總之,林先生推崇的那種“活法”,的確也是一種“活法”,而且是一種相當不錯、常常令人憧憬的活法,雖然是不一定適合於所有人的最好的活法。

當然,必須承認,經濟學的“均衡”與哲學的中庸之道,還是有區別的。但基本的區別似乎從根子上存在於哲學與經濟學之間:哲學總是“形而上”的,而經濟學的特點是“形而下”:哲學要把問題搞“玄”,經濟學則要把問題搞“俗”;中庸之道的精義是那種玄玄乎乎、難以把握的“境界”,而經濟學中“均衡”的要點卻在於赤裸裸的“算計”。(林先生的文章寫得很平易,沒有那種“玄”的味道,但後麵我們也許有機會指出,他所進入的那種“境界”,卻是我們這些俗人所進不去、“進不起”的。)哲學家玄而又玄的中庸之道,在經濟學家看來不過就是“邊際均等”。像中庸之道這樣一種帶有很強的價值觀色彩的生活哲學,可能隻適用於一批能“進入境界”的雅士,而經濟學的俗理,或許能夠適用於勞苦大眾。我自己也是個俗人,想中庸也中庸不起來。在以下的文字裏,或許我可以有機會解釋一下這俗氣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這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