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的”興趣
人的興趣、愛好,當然有許多還是後天培養成的,或者是刻意培養,或者是形成於潛移默化之間,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條件,你所接觸的人物、事件,家人的言傳身教,朋友的所作所為,所聽到的故事、所看到的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上的時髦,學校裏的風氣。
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人,升學率較高,以做學問為職業的人相對多些,我想並不是因為遺傳因子比別人更聰明,也不一定就是因為父母可以做家庭教師給他們吃了更多的偏飯,而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在這樣的家庭中,較容易形成人們對知識的興趣以及“唯有讀書高”的價值取向,形成“靠學問吃飯”的頑固信念,從而促使人們往那條道上走,以至一條道走到黑。在我過去的朋友、同學當中,來自非知識分子家庭的人,無論是工人子弟還是高幹子弟,聰明絕頂的大有人在,玩什麼像什麼,功課也都不錯,整天瘋跑,臨考試翻翻書,照樣八九十分,但他們後來升學深造、以做學問為生者比率卻不高(但由於這部分人在總人口中比例大,因此大學裏、知識界中這種出身的人仍會很多),許多人都在實業界、政界高就去了,完全不是因為其不能,而是因為他們並不覺得去做個知識分子有什麼好。而一些來自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呆頭呆腦、動作遲緩、膽小怕事者相當不少,但就是由於在學習上有那麼點執著勁,好抱本書在那裏啃來啃去,早早成了近視眼,整天想些不著邊際、沒有實用價值的書本上的問題,結果到頭來大多都能金榜題名,在知識界再謀一位置。80年代初,還是在大學生、研究生最吃香、身價最高的年代,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車上偶然聽到兩位北京小姑娘的談話,其中一位說她親戚要給她介紹一位研究生當對象,她好大不屑地說:大學生就已經夠酸,夠沒勁的了,還研究生!整天蹲在家裏看書寫字兒,我哪受得了那個!我猜想她一定不是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甚至鄰居們也都不是知識分子,不然不會有這麼一種“偏好”。那年頭不像現在,知識分子家的女孩子,據我所知,誰不會以找個研究生當男朋友為榮?誰不生怕自己顯得沒知識、沒文化?不過,雖然那時我也是個研究生,坐在那裏聽兩位小姑娘如此數落,不但沒有感到渾身不自在,卻相當佩服那小姑娘“反潮流”的勁頭,敢於道出自己的一套“偏好”,堅持自己一套獨特的活法。這也是我現在仍能記得那次無意中聽到的談話的原因。我想她將來的婚姻生活多半美滿。結婚這種事,屬相、星座相配之類的理論純屬胡說八道,“偏好”相近才是要緊的。兩個人你讀書她覺得沒用,她想去跳舞你覺得是瞎折騰,耽誤工夫,一定湊合不了幾年。這並不是說要兩個人都去做學問,或都去整天跳舞,或者相反,都不去做學問或都不去跳舞,而是說對各種事情至少要有相同或相近的“評價”:你讀書我能理解讀書的意義,你想跳舞我也知道跳舞的樂趣,這樣才能一個不說另一個“酸”、“沒勁”,另一個不說這個“沒知識”、“俗氣”,才能和睦相處下去。
我想我的當知識分子的父母,以及我那些也當知識分子的七大姑八大姨們,從小給我灌輸的就是那麼一套“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念和讀書寫字的興趣愛好。記得小時候去上海,我發現一位表姐整天在家,就問她為什麼不去上學。她對此拒而不答,臉上陰沉沉的。後來姑母(表姐的母親)告訴我,表姐沒有考上大學,不是說沒有考上一般的大學,而是沒有考上最好的大學,所以在家再學習一年,明年再考。我問不上大學不是可以去工作麼?姑母回答說:“不上大學怎麼行呢?”你看,道理就是這麼簡單,這麼不言自明,這麼不容你再問:不上大學是不行的,如此而已。後來第二年,那位表姐真的就是考上了那個最好的大學,於是全家皆大歡喜,不再有陰沉沉的臉給我看,而我自然也就記住了“不上大學是不行的”這一“簡單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