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無為”與“野心”(1)(1 / 3)

前麵在分析“幸福多樣性”的時候,我們曾花了不少篇幅談論“閑暇”本身也是件好事,可以給我們帶來輕鬆自在的滿足。在諸多可以給我們帶來滿足的因素中,我們其實可以用一種簡化的辦法把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工作”,或更好聽一點“事業”,無論你是種地還是做工,是經商還是做官,是搞科研還是拍電影,總之是要付出時間、精力和辛苦來幹事情,不論幹的是什麼事;另一類就是“閑暇”,是不做事,不幹活,不費勁,優哉遊哉。我們一般人不可能做到什麼事不幹、不掙錢也能整天優哉遊哉(去當流浪漢每天也至少得用一點時間,去要點飯吃或揀點什麼東西),有條件什麼事不做也能生活的人通常也想做成點事情。因此,我們每個人所麵臨的一個基本的選擇問題,就是如何利用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在“工作”與“閑暇”之間的比例問題上作出選擇。

給定一個人的能力和外在條件,一般說來總是付出的時間、精力越多,工作、事業上的成就越大(這個“越大”究竟有多大,則另當別論,但總是多少會大一點)。比如,多加點班,就能多掙點獎金、加班費;商店多開幾小時,總能多點收入;多花點工夫把報告寫得好一點、論證全麵點,就越能得到領導的賞識,等等。而這就是說,你想在生活中輕鬆自在、不費力氣到什麼程度,就取決於你想在工作中、在事業上取得多大的成就;你的誌向越高、雄心越大,越想掙大錢、當大官、做成大學問,你就得多費點力氣,就不能活得那麼輕鬆自在。因此,我們對於“工作”與“閑暇”之間的“偏好”問題,說白了就是有多高的誌向、多大的雄心的問題,是要不要有點雄心和誌向的問題,要不要樹立一個“較高的生活目標”的問題。

人們通常感覺自己麵臨的隻是應該選擇這個職業還是那個職業、樹立這種目標還是那種目標的問題。其實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你先得問問自己,你終究想不想成就一點大的目標,是否想幹點“大事”。一個“雄心勃勃”的人,或用貶義詞來形容是“野心勃勃”的人,與一個對忙忙碌碌過生活看不上眼,認為什麼事都不能太費力,隻有輕鬆自在、從從容容地活著才是幸福的人,選擇的職業也會是不同的。

不同的“活法”

現代經濟學整個理論體係的大廈,有一個重要的基石,即作為它邏輯推理基礎的一個“公理性假設”:人都是“有理性的”,都會在給定的特殊條件下作出一種對他最為有利的選擇。這一假設往往會引起一些爭議,其實主要是因為它常常引起人們的誤解。其中一個容易引起誤解的現象就是:既然人人都追求幸福的“最大化”,都謀求一種“最優選擇”,那麼人與人之間最終作出的選擇為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有的人選擇了很好的工作,一切看上去都令人羨慕,而另一些人卻選擇了不那麼好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說人人都做了“最佳選擇”呢?

其實,這種現象正說明“選擇”問題的複雜性。一個人的任何一項選擇,都是由眾多因素決定的。首先就是我們前麵已經分析過的社會環境的製約,並不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能選擇自己最想幹的事,而隻能在社會限定的或者說“被別人限定”的範圍內作出最佳選擇。同時,他還受著我們尚未分析的種種因素的製約,比如說“信息”,一個人若不知道天下存在著某一種工作,他就不可能選擇這一工作。又比如說“能力”,你看著一樣工作很好、很理想,但自己能力有限,條件不好,可能就幹不成,在與別人的競爭中肯定失敗,所以最好還是不去“選擇”。再如“運氣”或“機遇”,你可能很勝任某一工作,但在你選擇生活道路時,恰恰不存在那麼一種機會,等機會出現時,你可能又已被曆史限製無法重新做一次選擇了,等等,我們在後麵還要分別進行說明。現在要分析的是:一個人對生活意義本身的理解,對什麼是幸福的評價,也是決定人們選擇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人,同樣是力求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選擇結果卻可能大不一樣,因為對“什麼是幸福”這個問題本身,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在這種情況下你甚至無法說哪種生活更好、更有意義、更加幸福,因為當你作出這樣的判斷的時候,所使用的衡量標準,是你自己的幸福觀、價值觀(或你自覺不自覺地接受的社會上流行的或在一部分人當中流行的幸福觀),而別人與你的幸福觀本身是不同的,用的是不同的尺度在衡量。我們之所以要仔細研究各個方麵的“偏好”問題,意義正在於此。

我們不妨再就有關“成功”和“悠閑”的偏好在選擇中所起的作用為例子,做一些說明。為了使問題簡單化而便於分析,我們不妨把生活分為兩大種:“較累的活法”和“較輕鬆的活法”,讓人們去選擇。“累”,無非就是忙忙碌碌,力求做成點什麼事情,得點功名利祿;“輕鬆”,可以指隨遇而安、少費心思、少費力氣。顯然,兩種活法不同,但你不能不說都是一種有道理的活法。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可能對哪種活法更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人生在世,就得成就一番事業,或大富大貴,或青史留名;有的人則認為人生不過是過眼煙雲,“瞎撲騰”沒有什麼意思,輕鬆自然,才為“聰明的活法”,如林語堂先生所提倡的“中庸之道”,裏麵也透著這麼一股精神。不同的看法,導致不同的選擇,有人就是要忙忙碌碌,有人就是要隨遇而安,你不能隨意評說哪種選擇更好、更壞,哪種選擇就不是最佳選擇。事實上,兩種人這時都做出了他們自己的最佳選擇,隻不過選擇標準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