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美利衝突(1 / 3)

80年代中期,由於恐怖活動而引發了美國和利比亞之間衝突。在1980年3月24日到4月14日短短的20天裏,美軍采取代號為“草原烈火”和“黃金峽穀”的軍事行動,對利比亞的海上目標和陸上目標實施了空中和海上攻擊。

與馬島海戰相比,美利衝突的海上對抗隻能算是一場小小的“海上軍事演習”。在這場震驚世界的千裏大奔襲中,美國空、海軍動用了各種高技術武器裝備,既對利比亞海上目標實施了有效的攻擊,又對其陸上目標進行了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高技術武器精確打擊的巨大威力,也可感受到空海協同的顯著效果。

借火點燃的“草原烈火”

1986年1月5日,美國第6艦隊所屬的“珊瑚海”號航空母艦攜其編隊和戰鬥機群,從那不勒斯駛往地中海南部的錫德拉灣附近海域。6日,駐印度洋的“薩拉托加”號航母和在美國東海岸弗吉尼亞港的“美國”號航母及其戰鬥機群也開始駛向地中海。一時間,在地中海錫德拉灣附近海域集聚了包括3艘航母在內的各型艦隻30多艘,艦上共搭載作戰飛機250多架對利比來形成了兵臨城下之勢。

麵對美國的軍事挑釁,被稱為“反美鬥士”的利比亞總統卡紮菲當然不會俯首貼耳,而是立即采取針鋒相對的行動,首先把從蘇聯購買的“薩姆─5”導彈部署在錫拉德沿岸,對美艦隊構成直接威脅。1月26日,卡紮菲又宣布錫拉德灣的北緯32度30分為“死亡線”,隻要美軍的艦隻、飛機一越過死亡線,利比亞就視為“侵略行為”而予以反擊。

美利雙方劍拔弩張,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但道貌岸然的美國並不願背一個無端的侵略之名。為此,當時美國總統安全顧問波因德克斯特想出了一條“借火燒營”的妙計,故意讓美艦隊越過“死亡線”,迫使利比亞首先開火,再以“自衛反擊”為名敲打卡紮菲。美將此稱為“草原烈火”行動計劃。

2月中旬菲律賓局勢動亂,使美不得不暫時停止“草原烈火”行動計劃。美國艦隊隻是在錫德拉灣外舉行了5次規模不大的軍事演習,並沒有跨越“死亡線”一步。

當美國從菲律賓騰出手來之後,終於向利比亞開刀了。

3月23日下午,隨著第6艦隊在司令凱爾索中將的指揮下浩浩蕩蕩地開進錫德拉灣,醞釀已久的“草原烈火”行動終於開始了。

耀武揚威的美國飛機和軍艦在錫拉德灣橫行到24日下午2點,並屢屢越過“死亡線”。到下午2點52分,利比亞人終於沉不氣了,向2架演習的美機發射了2枚蘇製“薩姆─5”導彈,但均未擊中目標。隨即,利比亞發出警告,要求美國軍隊停止侵略行徑,撤到錫拉德拉灣以外去。然而,凱爾索司令根本不予理睬,於是利比亞又出動2架米─25戰鬥機前往阻止,但遭到美軍的攔截,不得不返回。傍晚時分,利比亞導彈基地又先後發射了3枚“薩姆─5”導彈和一枚“薩姆─2”導彈,都沒有擊中目標。

在長達6個小時的時間裏,美軍第6艦隊任憑利比亞方麵發射導彈,出動飛機,卻不發一槍一彈。為的是讓利比亞打第一槍。在卡紮菲使用了“薩姆─5”導彈後,美軍有了借口。

當夜幕完全降臨時,美國人開始利用其強大的夜戰優勢,對根本不會夜戰的利比亞進行了“反擊”了。

24日19點26分,一架A─6型“入侵者”攻擊機人“薩拉托加”號航母上起飛,用“魚叉Ⅱ”式空對艦導彈和“石眼”式集束炸彈,將利比亞的一艘法製321噸的“戰士─Ⅰ”式巡邏艇炸沉,艇上27名官兵無一生還。不到1小時,又有2架A─7“海盜”式攻擊機從“美國”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直奔錫德拉市。在那裏,這2架飛機向利比亞導彈基地發射了“哈姆”反輻射導彈,將2座製導雷達擊毀。23點15分,從“珊瑚海”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2架A─6型攻擊機,又將從班加西駛出的一艘利比亞巡邏艇擊沉。25日淩晨1點54分,從“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2架A─7飛機再一次將錫德拉市剛剛修複的製導雷達擊毀,再次使利比亞導彈失去了“眼睛”。

在這場時間不長的導彈戰中,美國的軍艦和飛機共在卡紮菲規定的“死亡線”以內停留了75小時,擊沉、擊傷了利比亞的5艘導彈巡邏艇,摧毀了利防空陣地的主要設施,利方死亡約150人,而美軍無一傷亡。

3月27日上午,五角大樓向凱爾索中將發了收兵命令,“提前結束”它原訂4月1日結束的“軍事演習”。“草原烈火”行動隨之也偃旗息鼓。

史無前例的萬裏奔襲

3月24日,美國借“火”點燃的這場“草原烈火”,雖然給利比亞以沉重的打擊,可並沒有達到以武力遏製恐怖活動的目的,反倒使“恐怖之火”越燒越旺。1986年4月2日,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波音─707班機從意大利首都羅馬飛往希臘雅典的途中,一枚炸彈在機上突然爆炸,造成4人死亡,9人重傷。死者皆為美國人。

3天以後,西柏林的拉貝勒舞廳又發生炸彈爆炸事件,使155名在周末曼舞輕歌的顧客傷亡,其中44名是美國人。

死亡的恐怖又像惡魔一樣緊緊地與傲慢的美國人糾纏在一起。為此,白宮核心人物迅速製訂了代號“黃金峽穀”行動的突襲計劃,並把從“肉體上消滅卡紮菲”作為該行動的主要目的。美國下決心要向這個恨之入骨的眼中釘開刀。卡紮菲上尉在1969年帶領一幫青年人發動不流血的軍事政變上台後,下令驅逐所有外國駐軍,關閉全部外國軍隊設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第二年,他又廢除了前國王與美國簽訂的軍事和經濟技術合作協定,迫使美軍都撤出利比亞,並將距的黎波裏12公裏的美國惠勒斯空軍基地——當時美國在北非的最大的戰略轟炸機基地收回,從而使美國失掉了其全球戰略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