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蒙上眼睛的“薩姆”導彈
在世界頭號軍事大國麵前,利比亞的軍事力量顯得太弱了,可它畢竟還是北非軍事強國。利比亞的武裝部隊共有73萬多人。其中陸軍約58萬人,裝備有包括30輛最先進的T─72坦克在內的各種坦克2500輛,另有各類裝甲戰車3000餘輛,各種口徑的火炮1500門和3000多枚導彈;海軍共有約6500人,有6艘潛艇,25艘導彈快艇;空軍約有8500人,擁有圖─22轟炸機7架,法國“幻影”和“米格”飛機500多架,其中有50架先進的米格─25A強擊機;另有各類運輸機、直升機和偵察機200餘架。
此外,利比亞還擁有十分強大而嚴密的防空體係,利比亞有100個“薩姆”─2、“薩姆”─3、“薩姆”─5導彈連和大約450門防空炮,其中“薩姆”─5防空導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導彈之一。
為什麼擁有如此數量眾多的先進武器裝備的利比亞,在美利衝突中,隻有招架之功,而毫無還手之力呢?尤其是其龐大而先進的防空體係形同虛設,對美空襲飛機沒有構成任何威脅呢?導致這種結局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利用其強大的電子技術優勢,對利比亞實施了全方位的電子幹擾,致使其探測雷達迷盲、製導失靈,蒙上眼睛的“薩姆”導彈當然難以發揮其原有的戰鬥效力。
在“草原烈火”開始時,雖然利比亞先後向進入“死亡線”的美F─14“雄貓”式戰鬥機發射了多枚“薩姆─5”和“薩姆─2”地空導彈,可在美機載電子幹擾機係統的幹擾下,皆偏離目標而無一命中。
除充分利用機載電子戰係統外,在“草原烈火”行動和“黃金峽穀”行動中,美軍還出動大量的艦載電子幹擾機,對利比亞的探測雷達、指示雷達和火控雷達進行了全方位的電子幹擾,使之迷盲、失靈,難以指揮和控製地對空導彈和防空火炮實施有效的攻擊。在“黃金峽穀”行動中,美軍不僅出動了5架EF─111A電子幹擾機進行隨隊幹擾,而且還將部署在利比亞海域附近航母上的14架艦載EA—6B電子幹擾機盡數出動,對利比亞實施了最大限度的電子幹擾和電子封鎖。
美海軍EA─6B電子幹擾飛機,作戰使用主要為遠距離幹擾和護航幹擾兩種方式。該機還可掩護水麵艦艇免遭反艦導彈的襲擊。EA─6B裝有一台大型AYH─14中央計算機,主要電子戰設備有戰術幹擾係統、通訊幹擾機、回答式脈衝幹擾機、箔條/曳光彈投放係統、雷達警報接收機和戰術任務支援係統。
該機乘員有一名飛行員和3名電子戰軍官,後艙兩名軍官負責操縱ALQ─99幹擾係統,前艙右側電子戰軍官負責通訊、導航、自衛性電子幹擾以及投放箔條。在利用各種艦載、機載電子幹擾設備和數十架電子幹擾機對利比亞的控製、製導係統實施猛烈的“軟殺傷”的同時,美軍還出動艦載F/A─18“大黃蜂”艦載攻擊機和A─7E“海盜旗”艦載攻擊機,利用“百舌鳥”和“哈姆”反輻射導彈對利比亞的雷達係統進行及時的“硬打擊”。其中,AGM─88A高速反輻射導彈是首次投入實戰使用。這種反輻射導彈是美國從1972年起,花了10年時間研製出來的第三代高速反輻射導彈。1983年裝備部隊。
“哈姆”彈長417米、彈徑025米、翼展113米,重360公斤、速度25─36馬赫,射程25─96公裏,有自衛、機遇和預先編程三種發射方式;導彈發射後可轉彎180度,攻擊位於載機後的目標。載機有A─6E、A─7E、F─4G、F/A─18、EF─111A、EA—6B等。
“哈姆”與“百舌鳥”、“標準”反輻射導彈相比,技術上有重大突破。采用的主要高新技術有:新型被動寬帶雷達導引頭,頻率覆蓋範圍為08千兆赫—20千兆赫;捷聯式慣性基裝置加被動寬帶雷達關機能力和抗幹擾能力;再編程技術;無煙發動機,大大減少了紅外特征信號;最新的微波技術和信號處理。導彈的戰鬥部用預碎式彈片充填,采用具有跟蹤控製作用的無線電引信觸發。一攻“哈姆”可代替9枚“百舌鳥”或5枚“標準”導彈。
在“草原烈火”行動中,從“美國”號航母上起飛的2架A—7E“海盜旗”攻擊機向利比亞錫德拉市導彈基地的2個製導雷達發射了“哈姆”反輻射導彈,一舉將其摧毀。4小時之後,利比亞剛剛把雷達站修複,從“薩拉托加”號航母起飛的2架A─7E攻擊機又將其擊毀,使“薩姆”導彈徹底失去眼睛。
在整個“黃金峽穀”行動中,美軍的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和A─7E“海盜”攻擊機,在距離目標90公裏的海麵上,對對方的監視雷達、目標指示雷達以及火控雷達,發射了約30枚這種高性能的導彈,有效地壓製了對方的防空係統。
在這些先進的電子戰武器的攻擊下,利比亞的“薩姆”導彈和防空火炮成了銀樣蠟槍頭。在整個美利衝突期間,利比亞唯一戰果是擊落了一架F─111戰鬥轟炸機,而且是防空火炮在目視瞄準的情況下擊中的。
美利衝突的戰爭實踐向人們再次表明,在現代海上對抗中,隨著各種先進的電子戰係統、專用艦載電子幹擾機和第三代反輻射導彈的使用,對抗的規模空前增大,效率顯著提高,對抗愈加激烈,從而使電子戰在現代高技術海戰中的地位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