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灣戰爭中,由於伊拉克海軍實力太弱,海上對抗與爭奪並不激烈,海上戰爭隻是其中一個極小的部分。但人們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海軍高技術在戰爭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及在海上控製、兵力投送、作戰支援等方麵的突出作用。
海上威懾的戰略核心
從馬島戰爭、美利衝突等現代局部戰爭中我們看到,世界主要軍事大國都把海軍作為應付危機和衝突的主要戰略力量,尤其是充分發揮航母編隊、戰鬥機群融空中攻擊和地麵、水麵、水下打擊為一體,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和防護性的戰鬥特點。在應付突發事件中,可以進行快速機動和部署,迅速在有關戰區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在海灣危機中,海軍航母戰鬥機群的這種快速部署和威懾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體現。
1.全球機動,快速部署
早在海灣危機出現以前,中東和印度洋地區的美國海軍就已有所準備。1990年6月下旬,當伊拉克軍隊向伊科邊境規模集結時,部署在波斯灣的中東特混部隊的8艘艦船便奉命進入戒備狀態;7月下旬,伊拉克向科威特發動外交攻勢後,“獨立”號航空母艦編隊改變了進泊新加坡的計劃,繼續留在印度洋,隨時待命。8月2日伊拉克武裝入侵科威特後,美國海軍迅即轉入作戰部署,首先將前沿機動兵力在海灣地區迅速展開;爾後,調集本土兵力以最快的速度集結。科威特被占領後僅20個小時,在印度洋機動的“獨立”號航空母艦編隊的9艘艦船便火速駛往海灣,中東特混部隊的航母編隊立即離開巴林的麥納麥港,迅速在波斯灣水域展開。一周後,“獨立”號航空母艦編隊作為第一批快速機動兵力抵達阿拉伯海,進入陣位。8月6日,即布什總統正式簽署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的當日,在地中海執勤的“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編隊奉命向海灣靠近,3天後便經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8月7日,海軍陸戰隊的快速機動兵力——海上預備部隊,分別由迪戈加西亞和關島啟程,3天後抵達沙特。在不到10天的時間內,美國海軍前沿機動兵力便完成了第一步緊急部署,為美國對伊拉克采取有效的行動爭取了時間。到8月中旬,美國宣布對伊拉克和科威特實施海上封鎖時,美國海軍在紅海、北阿拉伯海及波斯灣水域已集中了20餘艘艦隻,並控製了伊拉克的出海口和石油輸出口。隨後,美國本土海軍的作戰兵力開始向海灣集結。8月7日,“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等15艘艦船組成特混編隊駛離美國東海岸;戰列艦“威斯康星”號隨之啟航,一同前往海灣。
8月15日,準備輪換“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的“肯尼迪”號航空母艦率領7艘艦船也離開本土駛往海灣,第一批來自陸上基地的海軍陸戰隊——3000到4000名駐衝繩的第3陸戰師人員抵達沙特。駐夏威夷第1陸戰師的部分人員和由“仁川”號兩棲艦編隊裝載的本土陸戰隊人員也先後於17、18日啟程。8月中旬,“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編隊駛抵地中海。23日,“肯尼迪”號航空母艦編隊在航行8天之後,經地中海進入紅海,接替了“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編隊。戰列艦“威斯康星”號於24日進入波斯灣。至此,美國海軍的基本部署已告完成。3艘航空母艦編隊分別進入地中海、紅海和北阿拉伯海的陣位。美國依靠高技術兵器的優勢,在22天的時間裏,先後向海灣及附近地區調集了近60艘作戰艦船和兩棲艦船,1萬多名海軍陸戰隊人員,可謂神速異常。
2.立體威懾,環形封鎖
自10月6日美軍宣布“沙漠盾牌”行動從集結階段進入維特階段至11月底,已將3個航母戰鬥群為主的80餘艘艦,成一個扇形部署在海灣地區各海域,其中“薩拉托加”號航母編隊8艘戰艦位於地中海,“肯尼迪”號航母編隊7艘戰艦位於紅海,“中途島”號航母編隊、中東特混艦隊和“威斯康星”號戰列航等20餘艘戰艦位於波斯灣及阿曼灣。撤出不久的“獨立”號航母和“艾森豪威爾”號航母也遊弋於距海灣地區不遠的海域,對伊拉克形成了水下、水麵、空中的立體威懾。在水下,以6─10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對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進行了水下封鎖;在水麵,由6個航母戰鬥群、1個由2艘戰列艦為首的中東特遣編隊和2個兩棲作戰艦艇編隊等100餘艘作戰艦艇,對伊拉克周邊的相鄰海域進行海上封鎖,扼住了波斯灣之咽喉,牢牢控製住了霍爾木茲海峽,盤查、詢問和登船檢查了3000餘艘過往船隻,完全切斷了伊科海上交通線;在空中,由500餘架艦載作戰和支援飛機對伊拉克周邊1000─1500公裏範圍內的海空和陸空進行空中封鎖,並利用150餘架艦載機掌握波斯灣及科威特戰區的製空權、製海權和製電磁權。這不僅迫使伊拉克放棄了繼續南侵的企圖,轉入一種全麵的防禦狀態,為多國部隊的兵力部署贏得了時間,而且使伊拉克的海上交通全部被切斷,陷入全麵封鎖之中。據資料統計,自8月開始實行封鎖到11月底,美航母戰鬥群為主的各艦艇編隊共攔截過往海灣地區的3000餘艘船隻。伊拉克因石油輸出的其它各類物資輸送船隻的航線被封鎖,經濟上陷入了困境。
此外,美軍還利用攻擊力強的艦載飛機和威力大的艦載導彈,與其陸基飛機和地麵兵器相配合,構成覆蓋伊、科全境和海灣鄰近地區的交叉封鎖圈,對伊拉克形成多重扼製或縱深打擊之勢。
兵力投送的主要力量
在應付現代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陸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等兵力以及作戰物資、裝備和後勤保障與支援設備投送到衝突地區或戰區,是處理危機、解決衝突的關鍵。海灣危機爆發後,美國麵臨的一個最大的考驗是如何跨越半個地球,從美本土把兵力和作戰物資裝備投送到數萬公裏之外的中東(從美東海岸到中東的空中距離為11萬公裏,海上航程2萬公裏),其中還包括數千輛坦克、數千輛裝甲車、千餘架直升機及上千門火炮等重型設備。在這場戰爭史上無前例的兵力投送中,美國海軍的戰略海運力量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全部作戰物質的95%和燃油的99%,都是經過海上運送的。從而再次證明,在現代戰爭中,兵力投送已成為現代海軍的一項基本戰略任務。
1.全體動員,戰略海運
在“沙漠盾牌”行動開始後,美海軍軍事海運司令部就出動了其所屬的50艘運輸船中的39艘,其中包括:
(1)快速海運船
80年代初,軍事海運司令部購買了8艘55萬噸的大型快速集裝箱海運船,經過小規模改裝後成為可使車輛開上開下的滾裝船。這些船隻是當前美海軍軍事海運司令部的最大的後勤運輸船。船的大小與航空母艦差不多,甲板有3個足球場大,可裝載180輛坦克和400萬加侖燃油,可以30節以上高速航行。這些快速海運船有5層貨運甲板,由通道和滑軌相連,坦克、車輛可自行開上開下,裝卸方便,行動快捷,一次可裝載一個裝甲師或機械化師93%的重型裝備。8月7日,即“沙漠盾牌”行動開始的當天,這些快速海運船立即備戰備航。6天6小時15分鍾後,第一艘快速海運船便啟航;8月24日該船抵達沙特港。在作戰部署開始後的兩個星期內,8艘快速海運船共運送了38萬噸裝備。
(2)海上預置船隊
美軍吸取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和蘇軍入侵阿富汗事件的教訓,於1980年建立了海上預置船隊。它實際上是一支海上快速部署部隊,由軍事海運司令部長期租用的25艘船組成。其中12艘活動基地船,平時裝載軍用物資、油料和醫療設備等,在基地錨泊待命。另外13艘48萬噸級的現代化大型運輸船(其中5艘為新建、8艘為改裝),編為三個中隊,分別配屬於大西洋(4艘)、太平洋(3艘)和印度洋(5艘)等前進基地。平時滿載可供一個海軍陸戰隊旅(15萬人)30天作戰消耗用的製式裝備和物資,包括坦克、裝甲車、火炮、彈藥、藥品、食品和帳篷等。每艘船上還裝有300個貨運集裝箱,100萬加侖燃油和8萬加侖飲用水。在海灣危機中,美國首次啟用全部3個海上預置船中隊,其中兩個負責為空運到沙特的2個海軍陸戰隊旅提供裝備與物資,另一個負責裝運陸、空軍彈藥、補給以及其它物資。8月7日布什總統發布“沙漠盾牌”行動命令,8月15日預置船隊就在海灣卸下了第一批裝備物資。到9月中旬,美軍在海灣的海上預置船已達20艘,這些船隻除載運大量坦克、彈藥外,還運送了14萬多輛卡車、百餘輛大馬力拖車/工程車、3座橋梁構件、近500部發電機,以及包括260張床位的陸軍機動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