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海灣烽火(2 / 3)

(3)平時長、短期租用的運輸船

海灣危機之前,美軍事海運司令部便租有商船,或長期擔任美國在海外駐軍的日常運輸任務,或處於有限使用的待命狀態,或短期租用執行臨時海運任務。海灣危機中,軍事海運司令部出動約12艘此類船隻,包括:2艘航空維修支援船、2艘醫院船、3艘滾裝船、3艘油船和2艘散裝船。2艘大型醫院船是80年代中期用油船改裝而成的,排水量693萬噸,每船備有1000個床位,12個手術室,4個X光室,80個集中治療室,醫務人員800人,最大收治能力為每晝夜300人。

(4)征用或租用商船

美海軍除完成龐大的海運計劃外,還啟用了一種預備船隊,征用了大量商船。這些商船包括:

一類預備役船隊

一類預備役船隊是美國防部及商務部、運輸部為戰時短時間內擴充海運能力,在國防預備役船隊基礎上建立的一支具有較高應急能力的海運船隊。這支船隊屬於國防預備役船隊的一部分。初建時從國防預備役船隊中選取了30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建造的“勝利”級貨船,國會為每艘船撥款150萬美元進行改裝、大修,並提高其它定期維修標準,使得這些船在接到命令後5─10天進入現役執行任務。一類預備役船隊平時由國家海運管理局管理維修,戰時供軍事海運司令部使用。該船隊組建於1978年,到1990年1月已擁有94艘各類運輸船。平時這些船處於封存狀態,不配船員,但按規定應保持高度戰備狀態,定期大修,不定期地參加軍事演習。這次海灣作戰,美軍征召了約43艘一類預備役船舶進行海運,包括17艘滾裝船、13艘散裝船、3艘載駁船、4艘修理船、2艘火車輪渡船、2艘油船和2艘輔助起重船。

征用和租用的商船

美國製定有戰時政府部門和軍隊有權征用商船進行軍事運輸的法令法規;同時,北約國家之間也有可以相互征用商船以供軍用的協議。這次危機中,美國先後共征用、租用本國和外國商船約45艘,包括17艘滾裝船、23艘散裝船、2艘重貨運輸船、2艘汽車運輸艘船和1艘拖船。另外租用的56艘駁船沒有計入此列。

除征、租用的商船外,多國部隊的各國政府還無償提供少量貨船,包括韓國1艘、科威特2艘滾裝船。

由於緊急動員了多方力量,迅速搶運,因而較好地完成了投送。從1990年8月7日“沙漠盾牌”行動開始到1990年10月6日第一階段作戰部署基本完畢時,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承擔了向戰區快速部署作戰裝備和物資的巨大運輸任務。僅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美軍全部作戰裝備物資的95%和燃油99%都是通過海上運往沙特的,計1200輛坦克、200輛裝甲步兵車、500門大炮以及1000架直升機,還包括大量的工程機械、防化、醫療設施及食品等。據美國官方報道,海灣危機爆發後3天內向海灣運送的裝備和物資總量比朝鮮戰爭爆發後3個月的運輸總量還多,“相當於把美國密蘇裏州首府傑弗遜市的生活設施從美國本土搬到了萬裏之外的阿拉伯沙漠”。

由於戰爭越來越向高技術、重裝備、高消耗方向發展,使得作戰支援和後勤補給需求量直線上升。在海灣危機最初2個月的第一階段中,美軍向海灣部署了23萬軍隊,僅消耗性物資每天便需要5900噸,從而進一步加大了戰略海運的負擔。

2.超常編隊,快速運送

美軍在這次“沙漠盾牌”行動中,在駛往海灣的航母戰鬥群中編入運送軍火和裝備的運輸艦船,以使顯示力量與遠程投送同時完成。當後續部隊到達時,就有裝備在岸等候。在各海域派往中東的各個航母戰鬥群中,有三個編有運輸軍火和油料的艦船,這就大大縮短了為緊急搶運第一期作戰物資重新編隊所需要的時間,提高了反應速度,增加了運送量。據美國《華盛頓報》資料初步統計,在美軍進駐沙特的兩個星期內,海運物資達363萬噸,占全部物資的90%。其中,隨航母編隊運來的占近1/3,從而反映出美軍在運用航母戰鬥群上的高度靈活性。

立體攻擊的海上平台

隨著高技術武器裝備在現代海軍中廣泛應用,現代戰艦的綜合戰鬥能力迅速提高。尤其是由航母、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戰鬥支援艦、潛艇等多種用途各異的艦艇組成的航母編隊,其立體能力更強。它不僅成為現代戰爭中海上控製和兵力投送的核心力量,也是對陸攻擊的重要手段。這種新的海戰方式在80年代以來的多次局部戰爭中已露端倪。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依托其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在實施和支援陸上進攻中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各國的海軍建設都十分注重其多重攻擊能力(尤其是對陸攻擊力)的提高,並在兵力結構和武器裝備上作了相應的調整,把大量的遠射程武器和具有對地攻擊力的艦載飛機等高技術兵器大量裝艦使用。在這方麵,美國海軍投入的力量最多,其海軍的立體攻擊能力也最強。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充分發揮了立體攻擊力。

美軍分別部署在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的6個航母戰鬥群,從三個方向威懾伊全境,使之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這些戰鬥群具有較強的對陸上縱深攻擊能力。如美“獨立”號載有的80多架作戰飛機中有30─40架能攻擊600公裏以上的地麵目標。各戰鬥群內各平台所攜帶的350枚“戰斧”巡航導彈,可對2500公裏以內的地麵目標實施常規或核攻擊。而且,一旦航母戰鬥群進入海灣內,還可大大提高對陸上的攻擊能力。以美航母戰鬥群對陸上的攻擊半徑,從三個方向畫圓,加上陸基火力基本上覆蓋了伊拉克的全境。特別是部署在地中海的航母戰鬥機群更是對伊拉克側後的一個致命威協,分散了伊拉克對多國部隊所具有的地麵優勢。

海灣戰爭期間,美海軍參與了所有重要的對陸攻擊作戰。1月17日,美海軍用100枚“戰斧”巡航導彈對伊拉境內目標進行首次襲擊,從而揭開了海灣戰爭的序幕。之後,美國海軍潛艇和水麵艦艇又在幾天內向伊拉克境內的100多個目標發射了150─200枚“戰斧”導彈。這是“戰斧”巡航導彈首次用於實踐。

“戰斧”巡航導彈是一種能從陸地、空中、水麵和水下發射的多用途巡航導彈。陸射型為BGM─109G;此外,按裝藥性質又分為A、B兩種型號,A型為核裝藥,B型為常規裝藥。地麵攻擊型射程為2500公裏,反艦型射程為560公裏。

“戰斧”巡航導彈采用慣性製導係統,彈體內裝有自發射場至目標物的航路資料。導彈發射後,彈體內俯視雷達係統參照航路資料作低空巡航飛行,並以數位圖像對比修正係統完成終端導向,可以準確地命中目標。

“戰斧”式巡航導彈可擔負對陸地和海上目標的攻擊任務。“戰斧”對陸攻擊導彈主要適用於上列三種攻擊任務:①壓製防空力量,作為戰術攻擊機的先導;②外科手術式打擊,適用於攻擊具有重大意義的軍事、經濟、政治目標;③阻擊作戰,切斷敵方後勤供應的交通係統,包括鐵路樞紐、橋梁、水壩、港口、機場等。

“戰斧”式巡航導彈的作戰特點是:

(1)發射靈活。這種導彈既可用於陸上發射,又可用於海上發射和空中發射。海灣開戰後,美軍最先從“威斯康星”號和“密蘇裏”號戰列艦以及潛艇上發射了“戰斧”巡航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