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海灣烽火(3 / 3)

(2)突防能力強。這種導彈采用低空突防方式,幾乎貼地麵飛行,雷達反射截麵積小,抗幹擾能力強,不易受軟殺傷武器破壞,特別適用於突破空防嚴密的目標。

(3)精度高,威力大。這種導彈的常規戰鬥部裝藥為454千克,一艘軍艦若攜帶60─100枚“戰斧”巡航導彈,相當於30架A─6B攻擊機的載彈量。導彈的命中精度(圓概率誤差)為30米。

(4)與作戰飛機相比,能最大限度減少已方人員傷亡。這種導彈能在不損失任何駕駛員的情況下,對敵方特種目標進行有效打擊。

海灣戰爭打響後的5天之內,美軍共發射225枚“戰斧”巡航導彈,給伊、科境內的伊軍機場、固定導彈發射架、指揮中心、地下掩蔽設施等目標造成嚴重打擊。

海灣戰爭期間,每天有200餘架艦載攻擊機分別從部署於紅海、地中海、阿拉伯海的航母上起降數千架次,對伊科周邊1000─1500公裏範圍內的各種海上和陸上目標進行空中攻擊,是整個“沙漠風暴”行動中的又一支重要的空中力量。

美海軍還首次使用了射程為100餘公裏的“斯拉姆”空對地導彈。1月20日,從美國海軍“肯尼迪”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一架A─6E和一架A─7E飛機,分別發射和控製2枚“斯拉姆”導彈擊中了伊拉克的一座水電站,第一枚導彈在電站外牆上炸開地個洞,2分鍾後第二枚導彈從這個洞穿進去炸毀了廠房內的設備。“斯拉姆”機載遠程對地攻擊導彈是1990年初正式交付海軍使用的最新型導彈,裝有GPS“導航星”全球定位接收係統、紅外成像傳感器和數據鏈傳輸設備,圓概率誤差小於10米,主要裝在A─6E艦載攻擊機和F/A─18艦載戰鬥/攻擊機上。開戰後的20天內,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海軍艦艇和艦載機就摧毀了伊拉克海軍的岸對艦導彈發射裝置、海軍基地和100餘艘艦艇,使其喪失了對海作戰和攻擊能力。

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在6個多月的兵力集結期間,共向海灣部署了30多艘兩棲戰艦艇,200多架飛機和94萬陸戰隊員,先後進行了近十次較大規模的兩棲作戰演練,並參加了海夫吉城的地麵戰鬥和轟擊伊前沿陣地等重大軍事行動。在地麵戰爭開始以後,海軍陸戰隊第二師兵分兩路,使用垂直起落飛機、武裝直升機、坦克和裝甲運兵車對伊軍展開猛烈的立體進攻,率先突入科威特城,並包圍了守衛科國際機場的伊軍坦克部隊,在地麵戰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陸上支援的強大後盾

在海灣戰爭中,海軍不僅利用各種高技術武器直接參與了“沙漠風暴”和“沙漠軍刀”行動的對地攻擊行動,成為陸上進攻的一支重要生力軍;而且依托其先進的電子幹擾機、艦載戰鬥機、艦載電子設備、艦載預警機、艦載C3I係統,實施了電子幹擾,進行空中警戒,保障通信指揮,有力地支援了空中和地麵戰鬥,是陸上作戰的強大的海上後盾。

1.海空警戒,戰鬥護航

在海灣戰鬥開始前,6個航母艦隊的200餘架F─14“雄貓”式戰鬥機和支援飛機,對伊拉克周邊1000─1500公裏內的海空和陸空進行空中巡航,迫使伊拉克機場內的戰機不能起飛,牢牢控製了波斯灣的科威特戰區的製空權。

戰爭爆發後,這些艦載戰鬥機每天出動數百架次,為參與空襲和地麵戰鬥的多國部隊擔任空中警戒,並多次對升空的伊拉克戰機進行攔截,實行空中壓製。

在大規模空襲中,F─14“雄貓”式戰鬥機還多次為參戰的艦載F/A─18“大黃蜂”式戰鬥/攻擊機、A─6E“入侵者”式攻擊機、A─7E“海盜”式攻擊機,以及陸基起飛的攻擊機進行戰鬥護航,保障了對地攻擊的順利進行。

數十架KA─6D“入侵者”式艦載加油機還為遠程突襲戰機進行空中加油。

2.協調指揮,統一行動

“沙漠盾牌”和“沙漠風暴”行動是現代化戰爭的一個縮影,是一次最為典型的戰爭實踐。在這樣一個由多軍種、多兵種、多國家、多平台、多種武器裝備構成的現代戰場上,要抓住戰機,就要對千軍萬馬進行快速、靈敏、有效的指揮、調配及協同。

在這方麵,海軍的C3I係統發揮了極好的指揮協同作用。

海軍在作戰指揮控製與協同方麵,主要依靠全球軍事指揮控製係統和海軍指揮控製係統進行實施。即以艦隊指揮中心、旗艦指揮中心、海軍戰術數據係統和戰鬥情報為核心,通過多種通信係統連為一體,構成一個層層相通、反應靈敏的海軍C3I係統。

利用海軍C3I係統良好的指揮協調功能和完善、先進的通信手段,海軍艦隊擔負了五角大樓與戰區間的衛星中繼通信和運輸船隊的聯絡任務,保證了整個作戰指揮係統的暢通。

第七艦隊的海軍司令還依賴這套海軍指揮控製係統,對參戰的海軍、空軍、陸軍、海軍陸戰隊等部隊的兵力進行協調和指揮。此外,還利用航空母艦攜載的E─2C預警飛機作為空中指揮所,進行戰區海空一體戰的協同控製和指揮。E─2C“鷹眼”是美國海軍航母上裝備的預警飛機,主要用於指揮海上作戰。該機乘員5人,機上裝有低重頻相關壓縮體製的雷達,探測海麵上的艦隻。E─2C預警機能同時跟蹤200個目標,計算出15個目標的參數,引導和指揮30架飛機實施攔截,探測距離為300─700公裏,可在距離航母370公裏的空域連續值勤6小時。海灣戰爭證明,該機在防禦低空入侵時效果很好。在海灣戰爭中,E─2C的具體任務是掌握各梯次兵力投入戰鬥的時機;引導電子戰飛機進入有關幹擾陣位;指揮電子壓製的實施;指揮戰鬥機、攻擊機對預定目標進行突襲;協調和指揮突襲;協調和指揮突襲機群、艦艇進行機動和撤離。

3.電磁控製,電子幹擾

在海灣戰爭中,電子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貫穿於戰爭的始終。美國把最近20多年著力發展的各種高技術電子戰設備盡數搬到了海灣,對伊拉克展開了戰爭史上最大的電子戰。其中,海軍的電子戰裝備戰績顯著。

在海灣戰爭爆發前十餘小時,航母編隊駛入預定的區域。30架艦載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傾巢出動和空軍的EF─111等遠距離專用電子幹擾機一起,對伊拉克采取了所謂的“白雪行動”,對伊拉克的通信、雷達、製導等電磁係統實施了全麵的電子壓製和電子幹擾,使其通信中斷、雷達失靈、指揮失控,從而保證了“沙漠風暴”行動的順利開始,為飛機和巡航導彈成功地突襲伊拉克的上千個重要目標創造了條件。

突襲開始後,EA─6B艦載電子戰飛機又為數百架作戰飛機進行伴隨護航,實施隨隊電子對抗,使空襲飛機免受敵人的電子幹擾和防空武器的襲擊,保證了空襲的順利進行。

在多國部隊長達39天10萬架次的空襲中,伊軍飛機幾乎沒有起飛截擊,數百門帶有火控雷達的自動高炮隻是進行漫無目標的射擊,指揮通信設施大都中斷。而美軍飛機則如入無人之境,在伊首都、機場、核生化基地,甚至前沿陣地等重點防空區隨心所欲、放心大膽地進行“外科手術”選擇攻擊(F─117戰鬥機有時就在距地麵50米左右的距離上進行空襲),且戰損率極低。海灣戰爭再一次表明,電子戰是現代海戰勝負的關鍵一環。

4.火力掩護,空中支援

在多國部隊把對付伊拉克的戰略戰術空襲階段推進到地麵進攻階段時,美航母艦編隊給地麵部隊,尤其是從海上發動攻擊的陸戰隊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航母艦載機首先對科威特沿海的伊拉克陣地進行突擊,航母編隊中的驅逐艦、巡洋艦炮轟擊岸上目標,各種攻擊直升機對伊拉克的縱深防禦工事進行突擊。另外,陸戰隊在航渡、搶灘上陸、奪取海岸地帶控製權,直至向伊拉克的防禦縱深推進等作戰行動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科威特的“解放”自始至終都得到航母載機的掩護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