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空中情報網、電子戰、製空權(3 / 3)

在現代海上局部戰爭中,製空權對於海權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獲得製空權是取得製海權的先決條件。這不僅在於海上戰區空中是實施海上攻防的重要區域,而且在於空中是海軍實施對陸攻擊的基本通道,海上攻擊的最佳區域。

居高臨下,是實施攻擊的有利條件之一。在現代海上作戰中,利用航空兵速度快、機動性好、突防能力強、使用靈活等特點,從空中實施攻擊,已成為一種基本模式。

現代海戰大都是由航空兵突擊揭開序幕,並貫穿作戰始終。馬島戰爭中,英國艦載飛機先後出動282架次,阿根廷飛機出動227架次。在被擊沉、擊傷的18艘英國艦船中,有17艘是遭阿根廷航空兵攻擊所致;在被擊傷的11艘阿根廷艦船中,有9艘是因遭英軍艦載機攻擊造成的,占81%。美國在襲擊利比亞的海戰中,除了使用導彈巡洋艦發射“魚叉”導彈外,其餘突擊行動都是由航空兵完成的。在“草原烈火”行動中,利比亞損失的3艘導彈艇,全部都是美艦載飛機擊沉的。兩伊戰爭海戰襲擊對方油井,也主要是由航空兵實施的。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的艦載飛機利用艦對空導彈擊沉了伊拉克數十艘艦艇,在“沙漠風暴”行動的頭一天,A─6E攻擊機就用“魚叉”反艦導彈擊沉了3艘伊拉克海軍的蘇製“黃蜂”級導彈艇。在A─6E和F/A─18的攻擊下,不到一周伊海軍便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消除了伊海軍對海導彈攻擊的威懾,水雷的威懾程度也降至最低。與此同時,擔負目標搜索和艦隊戰鬥巡邏的F/A─18又用“麻雀”中程空對空導彈擊落了多架伊拉克戰鬥機,其中包括先進的米格─29。

現代多次海上局部戰爭表明,空中是實施海上攻擊的最佳位置。占領了海空這一至關重要的製高點,就意味著把握住了海上攻擊的主動權;而喪失了製空權,就會陷入被動,要控製海上也就十分困難。

海上防衛的重要方位

在現代海戰中,對於水麵及水下艦艇來說,其生存的最主要威脅是來自空中,而不是水下。因為對現代艦艇構成極大威脅的各種反艦、反潛導彈大部分都是經過空中來實施打擊的。因此,掌握了製空權,就等於為己方水麵艦艇提供了一張有力的防護網,可以使之免遭敵方的空中攻擊。

在英阿馬島海戰中,英特遣艦隊依靠以“鷂”式戰鬥機為主的艦載戰鬥機群及各種艦對空導彈和防空火炮,較有效地抵擋了阿根廷空軍的頑強攻擊,牢牢地掌握了海上製空權,既避免了海上艦隻的進一步損失,也為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在美利衝突中,美軍利用其強大的艦載機群,嚴密地控製了其航母編隊所在的海上空域,使利比亞空軍無法對其艦隊實施攻擊。利比亞空軍的作戰飛機曾多次試圖靠近美航母編隊,不是美軍的艦載戰鬥機擊落,就是被嚇得掉頭而返,從而保障了美軍整個戰鬥計劃順利進行。

在海灣戰爭中,美航母載機所表現的製空能力,更為世人稱道。在其航母載機的威懾下,伊拉克杜─16遠程攻擊機和攜載“飛魚”反艦導彈的“幻影”攻擊機的進攻,均未能奏效。伊2架攜載“飛魚”反艦導彈的“幻影”F1攻擊機在發現被預警機雷達捕捉住後立即倉惶逃離,另2架試圖對艦攻擊的“幻影”F1被由E─2C指揮的戰鬥巡邏機擊落,這使得薩達姆想要擊沉或擊傷1艘多國部隊水麵艦艇的希望落空。由於航母及艦載機的存在,波斯灣內多國部隊的艦艇行動得到可靠的保障。

陸上進攻的基本通道

對陸攻擊是現代海軍的一項基本戰術。在現代曆次局部戰爭中,海軍遂行對陸攻擊任務,除海軍陸戰隊的地麵突擊外,基本上是利用艦載航空兵和艦對地導彈通過空中進行的。因此,製空權的獲得,對海軍順利地遂行對陸攻擊任務至關重要。

在海灣戰爭“沙漠風暴”階段的空中戰役中,從紅海和波斯灣航母上起飛的海軍飛機直接加入多國部隊的空襲行列,占攻擊和保障飛機總架次的1/3。平均每艘航母晝夜起飛150架次,其中一半是擔負對陸攻擊任務。在作戰行動中,擔負攻擊任務的艦載機都直接從航母起飛而不經前沿陸基戰場中轉。保障飛機擔負的任務包括空中戰鬥巡邏、加油,預警和電子支援等。從紅海航母上起飛的飛機所攻擊目標是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的固定式和機動式發射架、防空導彈和防空火炮陣地。從波斯灣航母上起飛的飛機主要攻擊科威特境內的伊軍目標,如港口設施、機場和地下工事等。在整個作戰行動中,艦載攻擊機所采用的主要武器有MK83和MK84航彈,“哈姆”反輻射導彈和尚未正式裝備部隊的“斯拉姆”遠程空對地導彈。在數千飛行架次中,沒有一架飛機被伊拉克的戰鬥機擊落,被伊地麵防空力量擊落的飛機也甚少。

另外,艦載航空兵還在中、低強度衝突和危機中發揮了重要的威脅作用。1971年12月的印巴戰爭中,印度用唯一的1艘老式航母上的33架艦載飛機便有效地封鎖了巴基斯坦海域,11天起飛400架次,多次襲擊了巴內地港口、基地和海上目標。1983年,美航母和兩棲攻擊艦一起對格林納達100公裏寬的周邊海域進行了有效的封鎖,使守軍孤立無援,美軍7天便占領了該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