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作戰方式日趨多維立體(3 / 3)

從第四次中東戰爭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艦載精確製導武器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共有41艘作戰艦艇在艦載精確製導武器的攻擊下受損,其中包括擊沉24艘;此外還有200餘艘商船遭反艦導彈攻擊而受損。

競相發展的核心裝備

精確製導武器在現代海戰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已經引起各國海軍的普遍重視。經過20多年的發展,精確製導海戰武器不論在性能上,還是品種和數量上,都有了質的提高,但也存在著不足。

一是單艦裝備數量少。目前大部分艦艇所載武器數量少,例如一艘驅逐艦通常裝備6─8枚艦對艦導彈,40枚艦對空導彈或16枚反潛導彈,不足以進行一場飽和攻擊或抗飽和攻擊的戰鬥。二是目標選擇能力差。在現代戰鬥中,存在著大量水麵艦艇,艦對艦導彈可能選擇大型目標,但它不一定是高價值目標;無目標識別能力又意味著容易被幹擾。三是飽和攻擊的戰鬥。由於受艦載傳感器探測距離、導彈非自主製導方式、發射裝置機械性能、照射雷達數量等因素的限製,艦載精確製導武器的飽和攻擊能力較差。四是敵我識別能力不強。艦載導彈普遍存在識別能力差的問題。艦對空導彈問題更加突出往往會發生誤傷。

為了進一步提高精確製導海戰武器的性能,世界各國海軍從以下兩方麵著手。

一方麵加緊現有精確製導海戰武器的改進,力求通過注入高新技術以提高其作戰效能。如“魚叉”導彈在投產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進,現已完成I型和改IB型改進,正進行改IC型和改ID型改進。改IC包括油箱加長60厘米(射程增加15%)、計算機存儲量增加一倍、末段飛行高度降低50%,增強導引頭抗幹擾能力和其他保密的改進(如拐彎飛行以隱蔽發射平台位置)。改ID型除包括上述改進外,還加上最新型的導引頭,使“魚叉”具有第二次攻擊能力,即導彈如果第一次錯過了攻擊指定目標的機會,可折回來再行攻擊。

另一方麵積極開發先進製導技術,研製新型製導武器。目前各國海軍重點發展的製導技術主要有:

(1)主動雷達製導

艦對空導彈要能抗飽和攻擊,必須具有“發射後不用管”的能力,采用主動雷達尋的是一種重要的尋的方式。發展和改進中的18種艦對空導彈有5種擬用主動雷達尋的。主動尋的製導的關鍵部件是彈載發射機。對它的功率要求是:平均發射功率大(幾十至幾百瓦)、通帶寬、體積小、重量輕和可靠性高。過去采用磁控管、速調管、行波管等真空器件作發射機元器件,要求使用上萬伏高壓,體積重量都大,可靠性差。近些年來,固體功率合成放大器和小型行波管的進展使艦對空導彈得以實現主動雷達尋的製導。

(2)紅外成像製導

紅外成像製導係統所獲目標圖像的質量與電視相當,並可在夜間和低能見度下工作。與紅外非成像相比,它具有更好的目標識別能力。反艦導彈采用此種尋的製導方式的有“魚叉”和日本的SS─IB艦艦導彈。

(3)激光雷達製導

激光雷達導引頭導彈製導可獲得很高的製導精度。據稱,這種導引頭可使“戰斧”導彈從足球門中穿過。目前正處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的美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末製導將采用激光雷達導引頭。

(4)導航衛星製導

即利用“導航星”全定位係統改進遠程反艦和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的中段製導精度。美國海軍已為“魚叉”、“戰斧”反艦或對地攻擊導彈研製了“導航星”接收機及數據處理設備,使導彈定位精度達16米,有利於導彈在末段搜索和捕獲目標。該裝置的重量約9公斤,體積不到001立方米。

(5)複合化未製導

美國海軍正在探索在“標準”和“海麻雀”艦空導彈上加裝紅外傳感器的可行性,使它們具有半主動雷達/紅外複合導引的能力。這項被稱為“導彈尋的改進”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尋求使“響尾蛇”導彈的紅外傳感器小型化的方法,使之能與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組合。半主動雷達尋的製導具有全天候能力強、作用距離遠等優點,但分辨率低,精度較低,無自主導引能力;而紅外製導分辨力高、精度高,能自主製導,但是全天候能力差,作用距離易受氣象條件影響。這兩者複合後可以取長補短。另外,還有被動雷達/紅外複合導引的“拉姆”艦對空導彈,主動雷達/紅外複合的“塞姆”潛空導彈。

隨著製導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精確製導海戰武器的戰鬥性能將更強,效率將更高,在現代及未來海戰的核心地位將更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