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軍導彈艇嚐到甜頭,決定乘勝追擊。第二天夜裏再次到埃及沿海搜索,在塞得港附近海域,與埃及4艘導彈艇不期而遇,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混戰。偃旗息鼓之後,各方均稱擊沉對方3艘導彈艇。次日,以海軍司令希萊爾親自出馬,第三次尋釁於埃及海域。午夜時分,冤家路窄,埃及、以色列兩支導彈艇群相遇。接連受挫、心有餘悸的埃及導彈艇不等以軍導彈艇靠近來個先發製人,急忙發射了幾枚“冥河”導彈,然而,導彈射出後,竟不知去向,埃導彈艇指揮員情知不妙,下令掉轉艇頭向西逃進了亞曆山大港。在這場曆史上首次導彈艇對導彈艇的海戰中,埃、敘海軍共有9艘導彈艇毀於“迦伯列”導彈之手,而埃及導彈艇射出的50枚“冥河”導彈卻無一命中。
自80年代以來的幾場海戰中,艦對艦導彈的突擊威力更加強大,與此同時電子對抗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時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988年4月18日下午2時許,摧毀了伊朗石油平台後的美導彈巡洋艦“溫賴特”號的警戒雷達屏幕上,突然閃現出一個小亮點。雷達操作手立即根據處理機提供的數據,判定這是一艘伊朗導彈艇。“溫賴特”號艦長下令用無線電向它發出“不得靠近”的警告,同時命令全艦迅速進入戰鬥狀態。伊導彈艇“喬桑”號收到信號後,根本不予理睬,依然高速衝來。
“喬桑”號上裝有兩座美製雙聯裝“捕鯨叉”導彈發射裝置,火力十分可觀。眼看著敵方導彈艇越駛越近,美艦長怒不可遏,再次發出警告。話音剛落,隻見火光閃亮,一枚導彈呼嘯著朝巡洋艦飛來。就在“捕鯨叉”導彈上的自導雷達開機,導彈朝捕捉到的目標快速飛來之時,美巡洋艦上的電子戰係統迅速測出導彈雷達的頻率,幹擾機馬上發出幹擾電波,實施方位欺騙,將導彈引開。緊接著幹擾彈點火發射,不一會兒空中形成一簇簇的鋁箔條雲,導彈的自導雷達誤將其當作要攻擊的目標,控製導彈轉向鋁箔條雲飛去,最後在離“溫賴特”號不遠墜入大海。與此同時,美編隊中的護衛艦“辛普森”號急速向“喬桑”號發射了1枚“捕鯨叉”導彈。“喬桑”號艇體雖小,但因沒有裝設任何電子戰裝備,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導彈迎頭襲來,卻毫無招架之功,轉眼間悻悻然葬入海底。
鑒於幾次局部戰爭和突發事件的經驗教訓,世界各國海軍競相研製、改進和購買適合未來海戰所需要的艦對艦導彈。毫無疑問,艦對艦導彈及其發射平台在未來的海戰中也將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因此,在今後的艦對艦導彈對抗中,隻有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先發製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充分利用艦載雷達的超視距探測能力和艦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實施“防區外導彈攻擊”必將成為未來海戰中導彈攻擊的基本樣式。近幾年來,現代艦載雷達的超視距探測和中繼製導能力已經得到迅速發展。今後,利用飛機或艦船作中繼站進行探測和中繼製導,並裝備小型超視距雷達,啟用由飛機、艦船和衛星構成的綜合探測——製導係統,將能充分發揮防區外發射艦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為了降低艦對艦導彈被敵艦發現的概率,增強其突防能力,各國海軍對艦對艦導彈廣泛地采用隱身技術、複合導引頭和頻率捷變技術;同時,采用多變彈道,使導彈在飛行末端突然進行高速多變的複雜機動,這些都將大大增加防禦者攔截的困難。
總之,在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海戰中,艦對艦導彈的性能將有更大的提高,但其攻擊的基本要求仍然必須遵循隱蔽突然、先機製敵的原則。即充分利用各種偵察手段,掌握敵方動向;采用多種佯動偽裝措施,隱蔽戰鬥企圖;在敵方意想不到的時間和海域迅速占領陣位,突然發起攻擊,力爭先敵發射導彈;切實組織空中掩護、偵察引導和電子對抗等戰鬥保障;同時根據攻擊任務,選準攻擊目標,確定最佳兵力組合和攻擊方案,組成齊射隊形,迅速占領陣位,形成有利的攻擊態勢,實施密集連續齊射;以及小群多路,分進合擊。可以預料,隻要存在海戰,艦對艦導彈就是水麵艦艇的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