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海上電子戰(1 / 2)

現代海戰證明:水麵艦艇對電子戰係統的依賴性越來越大,“軟殺傷”武器正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性武器。

1983年3月24日,在地中海錫德拉灣上空,數架美海軍F─14型艦載機,以軍事演習為名,再次闖入利比亞總統卡紮菲宣布的32度的“死亡線”。利比亞防空雷達發現入侵的美機後,隨即發射了6枚薩姆─5和薩姆─6地空導彈。當時,這一衝突的發生並沒有使世人感到突然,因為美、利摩擦已久,這次美機再闖入“死亡線”挑起事端,正是美國裏根政府為迫使利比亞卡紮菲政權反美恐怖活動有所收斂而采取的行動。

美海軍奉命對利采取代號為“星火”的行動計劃,作為實施軍事打擊的前奏。然而,利比亞為反擊美軍行動所發射的導彈射出後根本沒有奔向目標,而是竄到空中自行爆炸了。戰後才知道原來是美海軍EA─6B電子戰飛機搗的鬼。

EA─6B電子戰飛機是美國格魯曼公司研製的一種噴氣式艦載電子幹擾機。其機身和機翼下有5個吊艙,分別裝有戰術幹擾係統、雷達警戒接收機、欺騙幹擾係統、通信幹擾係統和幹擾物投放器等。這種飛機具有幹擾能力強、航程遠等特點。參戰的EA─6B艦載電子幹擾機,使用先進的機載電子戰設備對來襲的薩姆導彈實施了有效的電子幹擾,向襲擊F─14艦載機的導彈提供了假目標電子信號,將薩姆導彈引導到高空無害爆炸,從而有效地保障了F─14機群的安全。

海灣戰爭再一次表明,現代戰爭是以電子戰為主導的戰爭,電子情報已成為戰爭準備階段和戰爭中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盡管戰爭中美軍的電子情報主要來源於星載偵察設備,但艦艇的電子偵察也是不可替代的。戰爭中,美軍相繼把3個航空母艦群和兩支戰列艦編隊部署在波斯灣,3艘航空母艦群部署在紅海,美海軍利用其艦載雷達的大功率和優越性能,加之部署上的東西呼應,使監視控製範圍覆蓋了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全境。

美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的“宙斯盾”防空係統,SPY─1多功能相控陣雷達作用距離達370公裏,可以同時處理200批目標信號,既可用於遠程搜索,又可引導飛機和武器控製。美國航空母艦上的SPS─48E三座標雷達也具有極高的可靠性,它除為艦載機提供了引導外,還兼有空中監視、識別等任務。

除了衛星電子偵察和艦艇電子偵察外,美軍十分注重發揮飛機電子偵察的作用。在“沙漠風暴”前5個多月,中央總部前指確實對伊軍的各型雷達和性能數據搞不清楚。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知道:如果不把伊軍的“眼睛”搗瞎,進攻將會受挫。於是,他下令:增加電子偵察兵力,擴充電子偵察手段。自此,美E─3B全天候遠程空中預警機,每天至少出動5架次;美海軍EA─6B、E─2C、A─6E、AV─8V等,也晝夜不斷地監視伊軍動向,收集各種無線電信號。幾個月過後,美軍多管齊下的電子偵察把伊軍的雷達類型和性能都摸得一清二楚。這下,美軍首腦胸有成竹了。正式開始突襲前5小時,多國部隊首先展開了大規模的“電子轟炸”——電子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