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飲食養生(1 / 3)

飲食是保證生命延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食、色,性也。”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每個人隻要活著就得吃喝。既然人每天必須重複吃喝,飲食又對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從這個平凡的日常活動中探索出利於養生延年的科學食養法就十分必要。

1延續生命的飲食

中華民族在飲食養生方麵具有悠久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山海經·修務訓》記載:神農氏“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一日遇七十毒。”這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為尋找食物以為己用的艱辛摸索過程。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人們終於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認識,找到了無數可作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物。而對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植物則被當作療傷醫病的藥物。《黃帝內經》對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作了較為係統的論述,強調飲食要有節製、五味應該調和等觀點,指出違背飲食宜和忌的原則對人體造成的危害,還提出了一些飲食調理和飲食衛生等方麵的具體方法,為後世的飲食養生理論與實踐奠定了基礎。掌握飲食方法及飲食禁忌,選擇適當的食物進行補養,將能有效地維持生命活動,提高人體的生命力,使人益壽延年。延生續命的飲食對人體具有許多重要的作用。

營養供給《黃帝內經》中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氣於脈。”這裏指出了食物在進入人體以後,滋養髒腑、氣血、經脈、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竅等的作用。當飲食入胃後,通過胃的消化、吸收,脾的運化,然後輸至全身。散布其精華於肝,而後浸淫滋養於肌肉;可食氣歸心,精氣侵淫於脈,以充營心髒、心脈。作為人體的營養物質,是必須依靠飲食才能不斷地予以補充。由於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從而對髒腑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如《黃帝內經》中說:“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這說明了五種味道的食物不僅是人類飲食的重要調劑品,可以促進飲食,幫助消化,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各種食物對人體髒腑、經絡及部位的選擇性上,即通常所說的“歸經”問題。不同的飲食歸經不同。如:蔥歸肺經,可用於肺氣不宣之咳嗽;苦瓜歸心經,可用於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瘡;茶葉可明目清肝而歸肝經等。這說明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的飲食,對人的營養作用更加明顯。

人身三寶(精、氣、神)的物質基礎精是後天水穀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為人體各種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人體一切生理功能的動力,它由水穀之精氣與吸入的自然界大氣合並而成;神則是指人體的精神活動,為生命之主宰。所以,精、氣、神是人之三寶。養生就是要養精、氣、神。《壽親養老新書》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從而強調了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隻有營養充盛,才能精、氣充足,神誌健旺。

預防疾病作用傳統醫學非常重視“治未病”,並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黃帝內經》中說:“夫聖人之治病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治未病”關鍵的一條在於加強飲食的滋養作用。事實上,飲食對人體所起的滋養作用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保健預防措施。《黃帝內經》又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說明邪氣不能侵襲人體使人致病的前提是人體正氣充盛。怎樣達到正氣充盛呢?這就須合理搭配飲食,以保證機體各種所需營養的供應,這樣才能使五髒旺盛。現代醫學告訴我們,人體內如果缺乏某些營養成分,就導致疾病產生。如鈣質不足引起佝僂病;維生素缺乏,會產生夜盲症、腳氣病、口腔炎、壞血病、軟骨症等。通過食物的全麵配合,可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例如,早在1000多年前,醫學上已用動物肝髒預防夜盲症,用穀皮、麥麩預防腳氣病,用水果和蔬菜預防壞血病等。此外,中醫學還重視發揮某些食物的特殊功效,如用大蒜預防癌症,用蔥白預防感冒,用綠豆湯預防中暑,用胡蘿卜粥預防頭暈,用木耳預防皮膚幹裂,用核桃預防白發等等。近些年來,人們還用生山楂、紅茶、燕麥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用玉米粉粥預防心血管病等等。

治療作用食物與藥物都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但因食物每人每天都要吃,所以較藥物對人們的關係更為密切,所以曆代醫家都主張“藥療”不如“食療”。遠在古代,我國就很重視飲食治療。《周禮·天宮》提到的“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即為當時醫學的四個專科。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說:“若能用食平屙,適性遺疾者,可謂良工。”即說明當時人們把善於用飲食治病的醫生稱為“良工”。能夠用於疾病治療的食物很多,且因其副作用較小而受到們的喜愛。如豬骨髓可用於補腦益智,山楂消食積,大蒜治痢疾,當歸羊肉湯治產後血虛,赤小豆治水腫等等。

抗衰老作用《養老奉親書》中說:“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髒衰弱,全仰飲食為資氣血。”說明必須注意科學的飲食調配,才能延緩衰老。清代大養生家曹廷棟提出,老人以粥調治頤養,可以長壽。他說:“老年有競日食粥,不計頓,饑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曆代帝王更是不借代價,調製種種禦膳,希冀長生不老。飲食所以能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過補腎益氣、滋腎強身而產生的。臨床證明,腎的精氣不足,常會導致牙齒鬆動、須發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症狀。

2食養的原則與方法

食養指如何調攝飲食,原則是通過科學調攝食物的五味(酸、辛、苦、鹹、甘)和四性(寒、涼、溫、熱),達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防病祛病之功效。食養方法主要指的是吃的具體方法,包括進餐情緒、方式及種種注意事項等。

合理調配飲食食品特性、營養各具特點,互有千秋,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為了維持人體健康,就必須把不同的食物巧妙地搭配起來,才能滿足需要。祖國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這個道理。《黃帝內經》中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等說法。這些說法,全麵概述了糧穀、肉類、蔬菜、果品等幾個方麵是飲食的主要內容,並指出它們在體內養精益氣的功用,人們應根據需要,兼而取之。現代營養學則把食物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熱力食品(主食),供給人體熱能,另一類主要是更新、修補人體的組織,調節生理機能,又叫保護性食品,如豆製品、蔬菜、食油等,在我國稱副食。主食的種類很多,它們所含氨基酸、維生素、無機鹽的種類、數量又互不相同,故應做到粗細糧合理搭配,而不能隻用一種糧食作主食;副食中的肉類、蛋類、奶類、魚類、海產類、豆類和蔬菜類等,能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脂肪酸、磷脂、維生素、鈣及礦物質等,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各種營養在副食中所含也各不相同,也應合理搭配,才能取長補短,使營養全麵、平衡。此外,根據中醫理論,還應注意食物的配伍問題。食物的配伍分協同與拮抗兩方麵。協同即指通過同類食物相互配伍使用,起到相互加強或輔助加強的功效。如百合燉秋梨,共奏清肺熱、養肺陰之功效。拮抗指兩種不同類食物合用,產生相互抵消功效的作用,這既可能產生不良作用,如柿子忌茶,白薯忌雞蛋,也可以產生減輕某種食物不良作用的功效,如扁豆的不良作用(腹瀉、皮疹)等能被生薑減輕。

五味調和原則五味指酸、苦、甘、辛、鹹。中醫認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如酸味有收斂作用,能斂汗、止汗、止瀉、澀精、收縮小便,像烏梅、山楂、石榴等。苦味有清熱、瀉火、燥濕、降氣、解毒等作用,如桔皮、苦杏仁、苦瓜等。甘味即甜味,有補益、和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鹹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辛味有發散、行氣、活血等作用,如蔥、薑、蒜、辣椒等。由於作用不同,故選擇食物應注意平衡,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說:“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說明五味調和的重要性。五味調和首先是濃淡適宜,其次要味道搭配相宜,最後要注意味道不宜太過,偏亢易傷及五髒。例如,鹹味的東西吃多了,會使流行在血脈中的血淤滯;苦味的東西吃多了,可使皮膚枯槁、毛發脫落;辣食吃多了,易引起筋脈拘攣;酸的吃多了,會使肌肉失去光澤,變粗變硬;甜的吃多了,會使骨骼疼痛,頭發脫落。因此,五味失和會影響到機體健康。

飲食衛生飲食衛生原則首先一條是不吃變質食物。因為發酵、發黴、發臭的變質食品,不僅不能供給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反而由於食物的腐敗變質,對人體產生害處。如發黴的玉米、花生等,其中包含大量的黃曲黴素,是世界上公認的強致癌物質,長期攝入含黃曲黴素較多的食物,不僅會發生急慢性中毒,使肝髒纖維變性、出血、壞死,還能誘發肝癌。食用油脂或含油脂豐富的糕點、餅幹、火腿、香腸等食品,貯存過久會產生一種油脂酸敗的化學物質,即通常說的“哈喇味”,吃了有這種味道的食物,會使人有惡心、嘔吐的症狀。發芽的土豆也有較強的毒素,食用後可引起食物中毒。此外,餐具、食品包裝要講究清潔衛生,防止病菌滋生,病從口入。飲食衛生還有一條重要的原則是飲食有節,即飲食要有節製,要講究吃的科學和方法,注意飲食的量和進食時間。定量指進食要適量,“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髒之葆。”飲食過量,使腸胃在短期內接受大量食物,負擔過重,不能及時消化,影響人體對營養的吸收,腸胃本身也由於負荷過重受到損傷,不利於健康;飲食過少也會引起營養不良,虛弱不堪。因此,適量進食原則很重要。此外,進食還要定時。孔子說,“不時,不食”。傳統中醫認為,一日之內機體陰陽有盛衰之變,白天陽旺,活動量大,故食量可稍多,而夜暮陽衰陰盛,即待寢息,以少食為宜,即“早餐好、午餐飽、晚餐少”。較為固定的時間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機能有節奏地進行活動,脾胃也可協調配合。當然,定時進餐並不排斥按需進食,當生理、心理和環境變化需要靈活進食時,也可隨機調整,但這並非隨心所欲,而是適合人們在不同環境中的飲食需要,使飲食安排更合理。

烹調有方合理的烹調可使食品在保持色、香、味俱佳的同時,保持營養成份少受損失。如炒菜時要急火快炒,避免長時間燉煮;炒菜要蓋好鍋蓋,防止溶於水的維生素隨水蒸汽跑掉;炒菜時,少加一點醋,既可調味,又可保護維生素C少受損失。在多種烹調方法中,蒸對營養素的損失為最少,其次是炸,再其次是煎、炒。對營養素破壞最厲害的是煮。在主食方麵,煮飯、煮粥、煮豆時都不宜放堿,以免維生素C及維生素B1受到破壞。中醫營養學還主張在食物的製作過程中,注意調和陰陽、寒熱;對老人飲食還提倡溫熱、熟軟,反對粘硬、生冷。調和陰陽是指助陽食物中,加入中和或柔緩溫陽食物辛燥作用的甘潤之品,如青菜、青筍、白菜根、嫩蘆根、鮮果汁等;而在養陰食物中加入花椒、胡椒、茴香、幹薑、肉桂等辛辣的調味品,可調和克製養陰品滋膩太過之偏。調和寒熱是指針對人們的不同寒熱體質,以食物加以調和。如體質偏寒者,烹調時多加薑、椒、蔥、蒜;體質偏熱者,則以清淡寒冷的素菜、瓜果為主,少用辛辣物品調味。對老人,飲食則以易消化的熟爛之物為宜。此外,烹調中應注意一條原則,即飯菜宜淡不宜鹹,以免引起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等病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