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藥物養生(1 / 3)

傳統中醫,很注重藥物養生。因藥物不僅有治療疾病的功效,還有保健作用、抗衰防老作用。中醫認為,虛是導致衰老的因素。因此,曆代醫家都把補虛作為益壽延年的手段與方法。

1、滋補強身道藥物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益壽延年、抗衰老的關鍵是補虛。因為衰老、疾病的發生是由陽明脈衰、腎氣虛衰、五髒皆虛以及由虛所致的陰陽失調造成。因此,虛證是人體患病時正氣受損不足的表現。虛症大致上分為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有了虛證就應該以補藥治療。因此,常用的補藥也可分為四類,即補氣類、補血類、補陰類和補陽類。以下分別予以闡述。

補氣類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它運行於全身,關係著人體的健康與長壽。它對於身體的主要作用表現為:保衛肌表,抗禦外邪。即人體如果正氣充盈,就能抵禦外邪的侵入;倘若正氣不足,則易致外邪侵犯。如對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氣不能抵禦,則會一年四季感冒不斷。溫照人體,維持體溫。人體要維持正常體溫,主要依靠氣的溫照作用。若氣的溫照作用失於調節,則會出現四肢不溫、畏寒怕冷等症。固攝體液,不使溢泄。如腎氣能節製尿液或精液,使之有規則地排泄;衛氣可根據人體需要調節汗液,倘若氣虛不固,則可發生出血、多汗、遺尿、遺精等症。因此,氣對於人體活動至關重要。如果氣虛、氣滯、氣陷,都會使人的健康受到重大摧殘。氣虛,主要表現為肺腑功能減退,經常出現氣短、懶言、疲倦無力、自汗畏寒、舌淡、脈虛無力等症。補氣類藥很多,主要有人參、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芪、山藥、白術、甘草、五味子等等。

補血類血的主要功能是營養全身各組織器官。沒有比血對人更重要的了。《黃帝內經》上說:“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說明血在人體活動中的重要性。如果血行不暢,皮膚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則會手足不溫,嚴重者痿弱不用。因此,無論是內髒,還是皮肉發膚、發須在血液運行不息的狀態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營養,維持正常的功能。此外,血又是神的物質基礎,血脈充盈才能神誌清晰,精力充沛。如果血虛或血熱,均可導致神誌方麵的病變。因此,血虛時必須及時補血。常見的補血藥有:當歸、熟地黃、何首烏、阿膠、白芍、枸杞子等。

補陰類陰,指陰精,亦包含津液的血液在內。精是生命的基礎。《黃帝內經》裏說:“精者,身之本也。”人體的成熟、衰老在於陰精的盈虛變化,年老之人還能延續生命,也在於胃能盛納水穀之精。張景嶽曾說:“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平精也。”因此,陰精在人體中起重要作用:它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質,是健康和長壽的根本,是人身氣形神的基礎。人體中如果陰精、津液缺乏,就會出現關節屈伸不利、頭昏耳鳴、目視幹澀、腸燥便秘、口幹舌燥、皮膚幹燥、身體衰老、沒有生殖能力、麵容憔悴等諸多症狀。因此,陰虧必須補陰。補陰藥物主要有:北沙參、玉竹、石斛、麥門冬、天門冬、女貞子、冬蟲夏草、百合、黃精、靈芝、柏子仁、龜板等。

補陽類陽,指陽氣。《黃帝內經》認為,所謂陽氣,好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大自然以光明和溫暖,如果失去了它,萬物便不能生存。人也一樣,如果沒有陽氣,就喪失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生命就會枯竭。陽氣虛弱,可見很多不良症狀:如畏寒喜暖、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喜熱飲食、食生冷則腹痛腹瀉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長、便溏、舌質胖嫩且色淡苔白滑、脈弱或沉遲無力。因此,如果陽氣虛弱,應當補陽。常見的補陽藥物主要有:鹿茸、鹿角膠、狗鞭、海狗腎、海馬、蛤蚧、紫河車、肉蓉、鎖陽、巴戟天、補骨脂、杜仲、菟絲子、沙苑子、仙茅、淫羊藿、韭菜子、狗脊、原蠶蛾。因此,運用傳統的中醫學原理,用中藥養生,補裨虛弱,能使人增強體力,強壯身體,延年益壽。

2、養生用藥法則

自古道,是藥三分毒。因此,調氣血、解諸鬱、和髒腑、祛實邪的補藥皆有針對性,並非人人都可吃的。進行藥補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虛則補之這是運用補藥的最根本原則。無病體健之人一般無需進補,否則適得其反。以為補藥對人體皆有好處,貿然進補,很容易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平衡失調,不僅無益,反而對身體造成損害。有些年輕人,本來形神俱旺,體力充沛,沒有虛症,卻常服人參、黃芪等補藥,濫用補品,這是藥補的一大忌,隻會使身體受損。

補勿過偏即指運用補藥應適可而止,應隨病情增減取舍,講究法度,忌濫服無度。若唯虛是補,偏執一端,盲目濫補,則補之太過,反而有害。因為藥物的藥性,都有一定的偏性,當人陰陽失衡,氣血虛衰時,需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因此古人組方,往往是有補有瀉,有升有降,有塞有通,有開有闔。中藥複方多具調節作用而極少副作用,就是這個道理。例如,人體若偏於寒性,就用偏於熱性的藥物糾偏,但若糾之過甚,人體又會趨於熱性;雖屬氣虛,但若一味大劑補氣而不顧其他,則反而導致氣機雍滯。此外,補血藥物多粘膩,過服會損傷脾胃;補陰藥物多溫燥,常用則大劫陰。因此,使用補藥不能過偏,應適可而止。如張錫純氏喜用黃芪補氣,但慮其燥熱,常以知母佐之,使黃芪補而不燥。古方六味地黃九,有熟地之補,就配以澤瀉之瀉;有萸肉之闔,就配丹皮之開;有山藥之固,就配茯苓之通。如此開闔補瀉,使之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守而不呆,符合生理需要,才能既進補,又無偏之害。

辨症進補症,是指症候,它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的某一階段的各種症狀的病理概括。由於症候揭示了病變的部位、原因和性質,因而它就比症狀更全麵、更深刻、更正確地反映著疾病的本質。所以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基本上都是從症候入手的。相同的症,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症,用不同的治法。同樣,在運用補藥時,一定要辨症進補,分清氣血陰陽、寒熱虛實,根據不同體質,適當予以滋補藥物。平補法主要用於平時保養,或用於一般的虛弱患者。這一類方藥性味較平和,不過分偏寒、偏熱,屬平常的補氣、補血,或氣血雙補之劑,服之有益無害。如補氣的四君子湯,補血的四物湯,氣血雙補的八珍湯。清補法是補而兼清的治法,常用於溫熱病後陰津血液耗傷,邪熱未全淨者。清補法組方選藥時忌溫、忌燥、忌利、忌散,以滋陰又兼清熱之品為佳,如麥冬、生地、石斛、北沙參、玄參等,以此為基礎,再據何髒陰虛加相應的養陰藥,適當佐以清熱瀉火之品即可。溫補法即補陽法,用於陽虛者。臨床上按髒腑辨症,屬於何髒陽虛就補何髒。常見的有心、胃、脾、腎陽虛,因而有相應的溫陽法。峻補法分兩種,一是用高效、迅速藥物急補其垂危極虛,用於搶救亡陰、亡陽之症;——是用味厚質濃的動物藥滋填其精髓,用於真元大虧、五勞七傷之症。峻補多兼顧氣血陰陽。就五髒虛症而言,心神虛證分心氣虛、心血虛、心陰虛和心陽虛。心氣虛症見心悸氣短、自汗乏力、苔白質嫩、脈少力或虛。可選用西洋參、甘草、五味子、人參、黨參等藥。心血虛多見心悸、失眠、多夢、麵色無華、眩暈、唇舌色淡、脈細弱,可選用當歸、靈芝、柏子仁、龍眼肉、阿膠等滋補中藥。心陽虛症見心悸氣短、浮腫、肢冷、畏寒、麵色蒼白或滯暗、舌淡或紫暗而胖嫩、脈遲無力,可選用鹿茸、黃芪、紫河車、人參等。心陰虛症見心煩失眠、心悸、手足心熱、咽幹、苔少舌質色紅且瘦、脈細數,應選用浮小麥、麥門冬、百合、靈芝、西洋參、雞子黃等滋補中藥。其它髒腑如脾虛分脾氣虛和脾陽虛,肺虛分肺氣虛和肺陰虛,肝虛分肝血虛和肝陽虛,腎虛分腎陰虛和腎陽虛,臨床各有不同的症狀,應分別予以不同的滋補方法。此外,一些常見病症,如感冒、風濕疼痛、腹脹、腹瀉、便秘、失眠、遺精、早泄等,也需辨症施補,不可一味濫補。因為不少病症並不完全表現為氣虛,有的還表現為實症,還有的表現為虛中夾實症。

適時進補進補用藥時還應根據四季氣候特點及氣候與人體肺腑組織的內在聯係來合理選擇補藥。因為人與自然聯係緊密,四時不同,機體新陳代謝也不同,因此藥物養生宜根據四季陰陽盛衰消長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應四時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變化規律,適時進補,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宜養陽,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不斷旺盛起來。進補時,應順應自然,適當服以辛散升提之品。尤其在早春時節,更應進補偏溫。我國古代醫家普遍認為,春季應服用中藥,調整機體功能,預防疾病。“春旺於肝”的生理特點使春季應適當吃些有清肝作用的藥品,以滋陰生津,強脾養肝。此外,我國南方陰雨連綿,低溫和天暖交替出現,宜進健脾運濕之品,如雲茯、黨參等。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季節。《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為蕃繡,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時氣候炎熱,陽氣蒸騰,人體新陳代謝處於旺盛期,入難敷出。其原因在於熱能傷陰、傷氣,加上夏天排汗較多,氣陰更易耗傷。如有陰雨,則兼挾濕邪。因此,夏季藥物補益應當以甘平、甘涼補益陰、氣津之品為主,兼以清熱祛濕。有些慢性病,如支氣管炎,在冬天發作或發作得厲害些,夏季則不發作或輕微,可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即夏令進補,常選用平補腎氣的藥物,如參芪片、胎盤片、固本丸、靈芝液、參苓白術散等。此外,夏季由於寒凍之物食之較多,易傷胃氣,故在補氣生津之時,要注意保健脾胃,宜選用菊花、藿香、佩蘭等。秋季三月,炎暑漸消,清風送爽,氣候偏於幹燥。《黃帝內經》說:“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自然界處於陽消陰長階段。此時,宜食甘潤、生津養肺、潤燥護膚的藥品。因為幹燥的氣候消耗人體之津液,使人口唇幹燥、咽幹、皮膚幹燥。因此,應滋補津液,一般選用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遠誌、川貝、胖大海等。冬季三月,氣候由涼爽轉為寒冷。《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為避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這時萬物閉藏,人體新陳代謝緩慢,生理功能處於抑製狀態。此時以保護陽氣為大要,宜選用溫補的藥物,以促進人體功能活動,增進髒腑功能活力。民間有“冬補三九”的說法。冬季常用補藥有:鹿茸、肉桂、龍眼、首烏等。但冬季進補亦不可過服溫熱之品,以免太過傷陰。有的醫家認為“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不可一味溫補助陽,還須結合滋補陰精,使陰陽互助互輔。南方由於冬季較為幹燥,宜進補溫潤之品,如桑寄生、菟絲子、熟地等。

因人進補由於每個人的年齡、性別、體質、工作居住環境不同,故在選用滋補中藥時也有一定的區別。首先,不同年齡的人進補各有側重。就少年兒童而言,是純陽之體,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髒腑嬌嫩,不勝補藥。如果濫服補藥,會出現很多副作用,如生長發育提前、性早熟等現象;但小兒因脾胃未健,且飲食往往不加節製,以致損傷脾胃兩虛或並有停食,這時的補益應健脾胃、助消化,可常服四君子丸、人參滋脾丸、補中益氣丸等中成藥。對於一些因稟賦不足、生長發育遲緩者,應多補益腎氣,以促進生長發育,可選用西洋參、淮山藥等補藥。就青壯年而言,身體各方麵組織已發育成熟,精力旺盛,無須進補。即使用補,也以平和少量為宜。但對一些青年學生而言,由於刻苦鑽研,鍛煉不夠,產生心脾或心腎不足,表現為多夢、健忘、食欲不振,此時,可選用首烏、枸杞子、淮山藥等補藥補品。中年人體質已由盛轉衰,往往氣血不足,重在補益氣血調養身體。補藥補品多應選用黃芪、黨參、當歸、首烏、八珍丸等。人到老年,各部分器官開始老化,故老年補益十分重要,且宜少量頻用,持之以恒,貴在調理,不可濫補或補之過猛、過偏。其次,由於各人體質不同,用補也應有別。由於每個人先天稟賦與後天調養的差別,體質強弱各有不同。素質強壯者可不用滋補藥品,虛弱者用補;五髒不足補五髒,氣血陰陽不足補氣血陰陽,而不能一概而論。此外,由於職業不同,也應有針對性地進補。如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人,由於出汗較多而致傷陰,熱度過甚致傷氣,氣陰兩傷,進補宜用太子參、沙參、玉竹、黃芪等藥。在寒冷環境中工作者,往往陽氣不足,當選用鹿茸、紫河車、腎氣丸等;在潮濕環境中工作者,由於濕邪既傷肢體關節,又能傷脾,應當選用黨參、白術、茯苓、健脾丸、腎氣丸等。對於歌唱演員、教員等講話多、用嗓多的人,常常氣陰兩傷、聲音嘶啞、咽幹喉痛,當選用百合、西洋參、麥冬、沙參、太子參等品。經常站立者,由於“久立傷骨,損於腎”,常可出現下肢靜脈曲張、腰背疲痛等症,當選用補腎、活血類藥,如補腎強身片、健腰丸、健步虎潛丸等。對用腦過多、損傷心脾者,可選用健腦補腎丸、腦靈素、補腦丸等中成藥;勞動強度大者,可用滋補大力丸、虎骨參茸酒、益腎糖漿等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