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解開“馬加爵現象”之謎(1)(3 / 3)

在報告中李教授認為,將“貧窮”歸結為馬加爵犯罪動機起點的歸因並不全麵,也並非真實的問題起點。如果以這種歸因解釋馬加爵的犯罪動機,很容易以“一般的社會理由”遮掩“個性中的問題”,進而誤導人們對於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斷。在李教授看來,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特點,是他扭曲的人生觀,還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同時,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與手段,又與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關“自我為中心”是現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怪周圍,怪別人,而就是不怪自己,這種過分責怪客觀環境而放任主觀自我的現象,是自我中心的一種最明顯的表現。

我們覺得馬加爵的殺人行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引起的,這僅僅道出了事件的“內因”而與之相關的外因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此我們不得不提到兩個詞:網絡、暴力文化。

網絡的出現,給青少年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殺人”變得更加真實和刺激。加上電視和各種媒體對於暴力文化的不斷渲染與升級給心理剛好處於成形期的青少年不斷暗示。

一方麵暴力的電視劇、電影充斥我們的五官,殺人被演繹得很真實,而另一方麵,虛幻的網絡又變相提供了實施的可能,這種慣性往往會被孩子們帶到現實的生活中來。於是乎現實生活中的生命在他們眼中,猶如網絡遊戲裏虛幻的人物,殺!殺!殺!要過關,要“守城”,就要“殺人”。再加以心理上的演繹,這種意識就變成:殺!殺!殺!達到我的願望,就要殺人!遊戲裏殺人是英雄,而回到現實生活中,生命的意義則和遊戲裏有了更豐富與複雜的內涵。

難怪一位網友痛心地說:那些武俠小說和暴力影視的大家作者們,難道你們真的對馬加爵案沒有責任嗎?馬加爵的罪行畢竟是暫時的,但是這些武俠小說和暴力影視,在持久地、隱蔽地侵蝕著這個世界。馬加爵之所以被廣泛地關注,除了他手段的極端暴戾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是在校大學生。但在中國目前的刑事案件中,有多少“馬加爵”被人關注呢?河南連環殺手黃勇是一個例子,現在馬加爵又是一例,他們是在這種暴力文化熏陶下走上不歸之路的。馬加爵會是最後一位嗎?我們有必要反思、清除這種暴力文化,給青少年一個健康的文化環境。

要避免馬加爵類似的悲劇,在加強青年人的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道德、法律、是非與人協調、與人合作等等方麵的教育的同時似乎還應該考慮一下我們成年人的生活環境對於現代的青少年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馬加爵為了“一點小事”就殺人。這個背後的動機至今還讓很多人感到“難以理解”。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對生命有一種漠視。對人的個體生命的意義、價值的認識更是浮在表麵。人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人活在世界上是為了什麼?人生的價值又是什麼?我們的很多青少年朋友並沒有真正深刻地去思考這些問題,更不要說理解它了。

馬加爵曾經對他的姐姐說:“現在我對你講一次真心話,我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一百年後,早死遲死都是一樣的,在這個問題上我老是鑽牛角尖,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想這個問題想不通。王菲有一首歌,歌詞是: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在他看來,既然早死遲死都一樣,那麼,身邊的人早死晚死又有什麼差別?馬加爵對人的生存權就是這樣認識的,對人的生命意義就是這樣“鑽牛角尖”,當他與別人發生矛盾衝突時,他就這樣隨意地輕易地置人於死地。

筆者有一次與一位重點大學的輔導員的談話中了解到,他們班上出現了這樣一名同學,他總是以一種自以為超凡脫俗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而且在他的談吐中還不斷地流露出對生命的輕視與漠視,因為他覺得世界上其實什麼都是無所謂的,在他讀完大學他就可以去死了人對於生命的敬畏,對於悲劇的惻隱不是與生俱來,亦非千人一麵。後天所受的教育,話語中的感染,還有大家在關注青少年成長的同時,也應該關注直接接觸和影響青少年的人,因為他們的觀點,對待生活的態度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在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

對於案件背後的心理因素還有一個人們都很關注話題,那就是馬加爵是否有精神疾病?因為如果在殺人行為發生時完全不能辨認或控製自己的行為,就屬於刑法意義上的精神病患者,是不構成犯罪的;如果在殺人行為發生時控製能力減弱,可以從輕處罰。

對於馬加爵這一惡性濫殺的案件,人們常常以“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