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設計與技術、藝術之間關係問題
林衍堂教授在他的論文中談到了設計、技術、藝術之間關係問題。他用下麵這兩個圖表來表現三者之間的關係。
文中談到“設計強調其物性時,就會向技術靠攏:而當設計注重其人性一麵時就會強調其藝術性,而好的設計不僅注重設計齡的個人經驗、個性,還要考慮使用者的文化、生活習慣以及他的行為等”。設計,要求科學技術支持人們對事物(或者物體、產品等等)功能(物質性)的最大需要;要求藝術支持人們對事物(或者物體、產品等等)美學(經神性)的最大追求。而且這種求還在經常不斷地發生變化。於是,人類的求,成為設計的原動力:設計,也就成為藝術與技術的載體。藝術與技術在設計這個統一體中,充分證明了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硬幣的兩麵。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總是要更高層次的藝術觀念來引導和互助,這樣才能使技術融入藝術之中。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在不斷發展的層麵上開展和提升的。隨著21世紀髙科技的日益發展,兩者的結合表現得史加緊密,並走向新的整合。設計藝術將以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為己任,並以之為手段和工具來創造為人所用的一切產品。它能夠克服兩者之間的不協調和矛盾,並將兩再有機地整合與統一。工業產品設計更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所提供的材料和生產條件基礎上的設計,科學技術既給藝術設計提供了諸多條件,又提出了諸多限製和更多的功能和形式方麵的美學要求,實際上是對設計中藝術與科學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兩者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設計,將科技術藝術化地物化在產品中。設計以自身的創造性的智慧,將藝術與科學整合在一起,為人類的生活服務。其強大的整合力來自於人類的需求,來自於人對於藝術與科學統一的向往與呼喚。為人所用的產品作為設計的產物,也是藝術與科學結合的產物。由此看出,現代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藝術與技術的辯證統一關係是現代設計師們的基本設計理念。藝術與技術的統一關係在新的時代依舊存在並更加緊密,而技術與藝術的內涵也更加豐富。在高技術的背景下,現代設計更需要以精神統領技術與藝術的新統一關係,使藝術的精神層麵得到提升。
行文至此,《香港工業設計史》大體內容已完成,其間不能將香港設計的成功個案一一敘述,甚為遺憾,香港設計有太多的品牌,有太多的著名設計師,不能一一列舉。在曆數香港工業設計曆程中,感慨頗多,香港人自強自立的拚搏精神,以及香港人對時運的機智把握和在經濟發展中的睿智深深感染了我。正如歌中所唱“愛拚才會贏”、“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香港人在百年風雨曆程中那種永不言敗的精神才是我們的寶精神財富。工亞設計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社會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食糧以及對社會的強烈的責任感。香港九七回歸以後,和內地的經濟聯係更加緊密。工業特性將從過去產品單化(消費製品)變得多元化。從過去隻製造細小的消費品,到未來應開發消費品以外的設計(如設備和儀器)。過去香港的工業隻重外銷,現在應同時注意發展本國市場。對香港的設計師來說,我們麵對的不僅是香港的工業界,更是整個中國的工業界。中國入世以來的經濟發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如此良性發展的大環境下,香港工業設計師應該加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生活、習慣等方麵的認識和了解,並和內地同行加強溝通和合作。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有理由相信:香港明天會更好!
附錄
附錄1:香港工業設計展覽
工展會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簡稱廠商會)於1938年創辦香港國際工業出品展銷會(簡稱工展會),旨在宣揚香港產品,推動香港的工商業發展,拓展香港的對外貿易。至今,工展會已踏入第三十八屆。工展會一直采用大型戶外展銷會的形式。除秉承代表香港整體製造業,展示香港工業成就的優良傳統之外,工展會亦逐漸包羅海外、內地的產品,藉以反映國際性製造業的整體活動情況、最新產品、技術及服務。工展會的另一大特色則是精心安排各式各樣、精彩紛呈的節目及表演,為廣大巿民提供一個購物消閑的好去處。其中,膾炙人口的“工展小姐”選舉已有近60年的曆史,堪稱香港選美活動的始袓。多年來,工展會成為香港的矚目盛事,可謂“家喻戶曉,深入民心”。工展會的創辦源於30年代期間。其時,香港工業產品在東南亞市場上初露頭角,備受當地人士歡迎,鑒於香港工業產品開拓海外市場的目標巳成功開展,香港工業產品理應在香港公開展覽,以引起香港居民對產品的認識,廠商會故與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合作籌辦國貨展覽會,並於1938年2月4日至8日,在香港中環鐵崗聖保羅書院舉行,是次展覽會的參展廠號達40家,攤位86個,展品種類200餘項,此為廠商會主辦工展會之始。回顧過去,工展會經曆幾許滄桑。從第二屆開始,廠商會便獨力主辦工展會,是屆的展場為九龍華南中學。可惜兩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入侵,工展會被迫停辦近7年,到1948年才獲複辦。到了1957年,工展會第一次使用櫥窗擺放產品,並以“港人用港貨”作為大會口號,一時成為佳話:1967年工展會踏入第25周年,故取名為銀禧工展會。該次工展會場地乃紅磡新填海區,麵積達5萬餘平方米,政府亦首次參與該次展覽會。直至1974年,工展會因缺乏合適展覽場地而被迫停辦。在此之前,廠商會舉辦工展會共31屆,參展商由最初的40家增至後期的近2000家,而入場人次更由3萬躍升至近200萬。1994年,適逢廠商會創會60周年,第三十二屆工展會重現香江,短短4天展期吸引了20萬人次入場參觀,盛況空前。相隔4年,廠商會再於1998年、1999年及2000年假中環添馬艦續辦第三十三屆、第三十四屆及第三十五屆工展會,分別錄得75萬、85萬及120萬入場人次,成績斐然。承接曆屆驕人的成績,第三十七屆工展會更錄得137萬入場人次。
香港工業獎
香港工業獎於1989年設立,是一項旨在表揚及鼓勵在不同工業表現中有傑出成就的廠商的獎勵計劃。這個一年一度的獎勵計劃,是將以往多個獎勵計劃合並及發展而成,包括於1969年由香港工業總會設立的香港總督設計獎,及於1970年由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設立的香港新產品獎。香港工業獎將這些獎勵計劃的範圍予以整理及擴展,以避免出現重複的地方,並同時表揚其他重要的工業表現。1998年是香港工業獎設立的十周年。香港工業獎於1989年首次舉辦時,獎項類別隻有兩個,即消費產品設計和機器及設備設計;1990年,增加了生產力和品質這兩個類別;至1992年,再增設環保成就及出口市場推廣類別;在1997年,獎勵計劃更進一步擴展至科技成就類別。此後,每年舉辦的香港工業獎均包括以上7個獎項類別。香港工業獎的整體統籌工作由一個籌備委員會負責委員會主席由工業署署長擔任,成員包括香港各工業支援機構的代表。各個獎項類別都會按照委員會定出的準則,由不同機構(即主辦機構)每年舉辦比賽一次。消費產品設計獎由香港工業總會主辦;機器及設備設計獎由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主辦;生產力獎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辦;品質獎由工業署主辦;環保成就獎由私營機構環保委員會主辦;出口市場推廣獎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科技成就獎則由香港工業科技中心公司主辦。每間機構負責為所主辦的比賽訂立規則及加以執行,進行宣傳及邀請參賽者,並對參賽者進行初歩評選每個獎項類別的最終評審工作是由評審團負責進行。評審團的成員乃有關方麵的專業人士。為確保評審標準一致,七個評審團的主席都由同一位人士擔任。香港工業獎是頒發於在每個獎項類別中表現最突出的參賽者,為反映這項獎勵計劃的崇高聲望,每個獎項類別隻設一個香港工業獎。每間主辦機構可在其主辦的獎項類別裏,同時設立獎項及優異證書,頒發給其他表現優異的參賽者,香港工業獎的得獎者,可展示官方認可的香港工業獎標誌,並可保存該個精心塑造及外型精美的獎座以留作永遠紀念。
香港總督設計獎
設計比賽被視為推動設計意識及發展創造力的重要工具,有鑒於此,香港工業總會在1969年舉辦了第一屆“香港總督設計獎”,由當時的港督讚助,每年頒發一次獎項予傑出的設計作品。1995年,該獎項易名為“香港工業及消費產品設計獎”,比賽旨在推動及表揚香港產品設計,並鼓勵本地企業家促進其產品的設計、研究與發展。目前,香港公認該獎為最有威信的比賽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