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製作簡易釣具
利用針線包製作釣具的方法如下:
(1)取出一根針,用火烤熱,輕輕彎曲,形成一個魚鉤;
(2)將線幾股對折,挫折麻花線,以增加強度。如果沒有線,也可取植物表麵的纖維,擰成線狀使用;
(3)取一節蘆葦,或者空心的植物,用作浮漂。如果找不到此類植物,浮漂也可以省略;
(4)找一長樹枝,作為魚竿;
(5)將魚鉤、魚線、魚漂、魚竿鏈接。
按照這幾個步驟,一個簡易的釣具就製作完成了。雖然釣魚有了,但不一定能釣到魚,釣魚有很多技巧和方法。
2.選擇釣魚的位置
首先是選擇釣魚的位置。有諺語說“三分釣技,七分釣位”,又雲:“半輩子找釣餌,一輩子找釣位”,可見釣位在魚事中的重要性。
季節和氣候不同,選擇的釣位也不同。諺語雲:“春釣灘,夏釣潭,秋釣陰,冬釣陽”。意思是說,春天的時候應該選擇淺灘的位置釣魚,夏天應該選擇水深的位置釣魚,秋天選擇背陽的位置,冬天選擇向陽的位置,至於是什麼原因,就不詳說了。
一天之中釣魚的位置也有不同。“一日三遷,早晚釣邊”,“早釣近,午釣遠”,“夕陽西下,釣魚最佳”。這是說,在一天之內,各種魚都有自己的活動規律和範圍,有一定的覓食和棲息地點,選擇釣位時,必熟悉各種魚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釣魚怕參觀,避開馬路邊”。為了防止幹擾,除了“避”,還要堅持“上午釣西,下午釣東”。
“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有草的水域不僅餌料多,而且比較安全,魚類家族中的多數成員都願在這樣的水草叢中棲息、覓食、生兒育女。對垂釣者來說,水草雖然掛鉤繞線,增加垂釣難度,但仍不失為釣魚的理想場地。其他諸如“選鏵尖,釣半島,陡坡下麵釣魚好”,“橋墩旁,是漁場”,“方釣角,長釣腰,不方不正把洄渦找”,“洗菜處,淘米點”,“進水口、出水道的洄遊點”,“水庫釣溝汊,浮釣要靠壩”。這些都說明,選擇釣位必須善於觀察和占據有利地形。
據水文、風向、天氣變化對釣位的選擇也有影響。“雨後放晴,釣魚早行”,“溪水響動,魚躍活動”,“漲水釣河口,落水釣深潭”,“雨天魚靠邊,且莫甩長線”,“寧釣下風,不釣平靜”,“和風細雨,魚兒貪食”,“夜釣寒冷,勸君莫等”。這些諺語說明,在小風吹拂、細雨濛濛的天氣,特別是漲水、流水處,水中溶氧量充足,是魚兒最活躍的場所,釣位適宜選在河口處和下風處。
3.如何獲取魚餌
現在釣魚有很多現成的餌料,但在野外這些都無法獲得。但不用著急,因為土壤和草叢中有很多魚兒喜歡吃的東西。如蚯蚓、紅蟲,這是大部分魚都喜歡吃的食物;玉米粒或者其他帶有甜味的穀物是鯉魚的美味;草魚喜歡吃蘆葦芯和螞蚱;梭魚酷愛海蠶。而這些東西在野外都可獲得。特別是蚯蚓,隻要選擇土質肥沃之處,翻開土壤,便會輕易找打它的身影。
有了釣具,選擇好釣位,掛上魚餌,便可以垂釣了。如果運氣好的話,不就便會有魚上鉤。但要特別注意,在河流或海中有一些不明的魚類,要搞清楚是否是毒魚,然後才能決定是否食用。通常在熱帶淺海中,沒有魚鱗而有刺、尖棘或硬毛,形狀比較奇特的,可能是毒魚,絕對不能食用。
★美味鏈接:野菜燉魚湯
魚湯是人間美味,營養又滋補。如果在野外釣到大魚,在采集一些野外和蘑菇,做成野外燉魚湯,其誘惑力相信絕不低於五星級飯店的大餐。下麵就介紹一種清熱解毒的毒野莧菜鯽魚湯。
材料:白鯽魚、野生簕莧菜頭(淮山、扁豆、赤小豆、蜜棗 )
白鯽魚的性味:甘、平溫、無毒;入胃、腎;和中補虛,除濕利水,補虛贏,溫胃進食,溫中下氣。
簕莧菜頭,不同於一般的莧菜頭。簕莧菜是一種生長於荒地、田邊、林邊等地,為常見的野菜之一,以幼嫩植株未有刺前的莖、葉為食用部分,隻用根部、不用葉部的植物,味甘淡微苦,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消炎消腫、通利小便等功效。
五、隨手一撈肚子填飽
貝類,屬軟體動物門中的瓣鰓綱(或雙殼綱)。因一般體外披有1-2塊貝殼而得名。貝類現存種類1.1萬種左右,其中80%生活於海洋中。貝類的生活方式因種類而異。陸生種類屬於腹足類,都用肌肉健壯的足部在陸地上爬行。水生的種類生活方式有浮遊、遊泳、爬行、固著、穿孔和寄生等類型。浮遊生活的種類都是隨波逐流地在水中過漂浮生活。
在沿海岸灘或者河流中都有有種類繁多的貝類動物。貝類中絕大多數種均可食用,很多貝類的肉質肥嫩,鮮美可口,營養豐富。頭足類中的烏賊、槍烏賊、柔魚、章魚等海洋生物,腹足類中的鮑、鳳螺、東風螺、渦螺、紅螺,以及很多陸生的蝸牛等都是捕撈對象。此外,還有紅螺、田螺、香螺、泥蚶、縊蟶、貽貝、扇貝、牡蠣、文蛤等都可食用。
★特別注意
雖然大部分貝類可以食用,但是也有一些貝類是有毒的,人類食用或接觸後會中毒。有些淡水和陸生的腹足類是人體和家畜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如日本血吸蟲的幼體寄生在釘螺體內。由於其生存環境的關係,貝類體內不可避免存在各種寄生蟲。所以,食用貝類時一定要煮熟後再吃,切不可生吃。
六、高蛋白的昆蟲宴
昆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以及無機物質如各種鹽類,鉀、鈉、磷、鐵、鈣的含量也很豐富,。例如蟻類所含的維生素B1、B2比雞蛋、魚都多。許多昆蟲的蛋白質含量超過肉類。例如,幹黃蜂含有80%的蛋白質,蝗蟲含61%,而熟豬肉含蛋白質約是20%;白蟻體內的蛋白質比牛肉還高,100克白蟻能產生500卡熱量,100克牛肉卻隻能產生30卡熱量。
可見,在野外捕食昆蟲是一種不錯的途徑。一來,昆蟲的捕捉比野獸、飛禽、魚類都容易很多;二來,它們的營養價值卻比野獸、飛禽、魚類高很多。唯一令人難以忍受的便是視覺上的衝擊,很多人難以將昆蟲放進嘴裏。不過要是在野外餓急眼了,這也不算什麼問題。
在我國的野外以下這些昆蟲是比較容易捕捉到的,而且口感不錯。吃昆蟲時,可根據當時的條件,選擇烤、燒、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食用。
1.蝗蟲。食用其成蟲或幼蟲,各種蝗蟲包括蚱蜢均能食用。用帶樹葉的枝條撲打,或用塑料薄膜平鋪在地上將蝗蟲驅趕到薄膜上,因薄膜光滑蝗蟲無法逃跑易於捕捉。
2.螻蛄。食用其成蟲,徒手捕捉,或在夜間用燈光引誘。?
3.蟋蟀。食用成蟲,徒手捕捉或用樹枝撲打。
4.蟈蟈。又叫螽斯,捕捉方法與蟋蟀相似。?
5.蠶。主要食用蠶蛹。
6.蛾類。包括天蛾、刺蛾、夜蛾、螟蛾各種蛾類,由於其幼蟲體表多長毛,外貌醜陋,一般多選擇吃蛹。
7.蝶類。各種蝶蛹均能食用,幼蟲子較蛾類幼蟲而言,大多數種類不長毛,也可食用。
8.白蟻。食用成蟲和卵,尋找蟻穴掘取。白蟻分為生活在樹木中和土壤裏兩大類型,樹犧的白蟻體色純白,食用沒有異味。而地犧白蟻多為棕褐色,食用時有一點怪味。
9.螞蟻。食用成蟲、幼蟲、蛹、卵,尋找蟻穴掘取,或用食物誘捕。食用螞蟻要特別注意螞蟻中臭蟻科的種類有毒,不可食用。臭蟻個體小,尾部上翹,有異味,易與其它螞蟻區別。
10.蟬。食用成蟲,用樹枝撲打或用膠杆粘。也可食用禪蛹,禪蛹一般在夜間爬出地麵,到附近的樹上脫殼,此時可以輕易捕捉。
11.蜻蜓。成蟲、幼蟲均可食用,成蟲用樹枝撲打,或膠粘,也可用網捕。幼蟲用網具在水中捕撈。
12.負子蝽。食用成蟲,用網具在水中捕撈。
13.石蠶 食用幼蟲,幼蟲生活於溪流中,用絲將幾塊石頭粘在一起構成犧身之處,徒手在水中撈取石蠶的石窩,捉取幼蟲。
14.天牛。食用幼蟲,幼蟲生活在木材裏,蛀木為生,選擇多蟲眼的枯樹枝將其劃開,尋找幼蟲。
15.螳螂。食用成蟲、幼蟲,用手直接捕捉成蟲或幼蟲,螳螂卵也可食用。
16.龍虱。成蟲、幼蟲均可食用,用網具在池塘、河流裏撈取。
17.蜂類。包括胡蜂、黃蜂、蜜蜂,食用成蟲、幼蟲和蛹。找到蜂巢後用火燒死成蟲後,才可收集幼蟲和蛹。收集蜂類即使用火燒也有被蟄傷的危險,要選在夜間進行,多準備幾支火力猛然的火把,同時將自己的頭、手用厚衣服或其他物品保護起來。
除以上這些昆蟲可食用以外,還有很多昆蟲也可以食用,在我國境內就有上百種不止。但要注意一點,無論食用哪種昆蟲,一定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蟲體內的寄生蟲進入人體,導致中毒或得病。
★知識鏈接:吃昆蟲始於3000年前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的生物資源。據估計全世界昆蟲種類在100萬種以上,昆蟲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種群數量巨大,繁殖力強,蟲體蛋白含量高營養豐富。因此據國外專家估算,昆蟲是僅次於微生物菌體和單細胞生物的“第三大蛋白來源”。
別以為吃昆蟲是很時髦的事情,事實上,中國是世界上利用食用昆蟲最早的國家之一。據了解,根據專家的“紙上考證”,中國“食用昆蟲”的記載最早見於3000多年前的《周禮·天官》和《禮記·內則》。當時記載“蟻子醬、蟬和蜂”三種昆蟲作為貢品貢奉給皇族和達官貴人。而晉崔豹在《古今注》中記載了食用蜉蝣。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對胡蜂的采集和烹飪方法都有詳細記載,溫庭筠在《乾子》中有食用椿象的記載。到了元朝,《食用本草》也有食用蠶蛹的記載。因此,食用昆蟲在古代就有很高的價值,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的食用昆蟲就有20多種。
據統計,中國有可食用昆蟲11目54科177種。迄今為止,通過營養分析,全世界已確定出3650餘種昆蟲可供食用,已經開發的有370多種。而近年來,湖南、雲南等地紛紛掀起食用昆蟲開發利用的熱潮,甚至出現專門的“昆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