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成都市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1 / 3)

一、成都市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婦女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

(一)出生率

成都市出生率自1990年開始有明顯下降趨勢,由13.70‰下降到2000年的8.55‰,已處於一個低水平。一方麵,這是全麵落實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另一方麵也應看到,這一低生育率現象是伴隨著成都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快速城市化而發生的。這表明,成都市人口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低生育水平的維持是與社會經濟發展支持密不可分的。

(二)年齡別生育率

(三)標化生育率

現取成都市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育齡婦女為標準人口,分別對成都市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一般生育率進行調整,得到其標化生育率。

(四)總和生育率

2000年的“五普”數據顯示,成都市的總和生育率TFR僅為0.9,其中城市為0.76,農村為1.06。與1990年“四普”時的1.27相比,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已明顯低於全國的1.8和全省1.53平均水平。

成都市各區(市)縣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總和生育率有以下特點:成都市除蒲江縣2000年總和生育率較1990年上升了0.14以外,其他區(市)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總和生育率上升了的浦江縣在1990年時,其總和生育率已低於理論值1,僅為0.93,2000年也隻上升到1.07,仍處於低生育水平。從2000年各區(市)縣的總和生育率情況來看,其值低於1的有五城區、溫江縣、邛崍市、崇州市和郫縣;其餘區(市)縣最高的為金堂縣,也僅為1.30,仍處於較低水平。

需要說明的是,總和生育率的理論值應該在1以上,因為絕大多數婦女一生中要生育一個孩子,另外通常還有10%左右的婦女生育兩個以上小孩。“五普”數據顯示的成都市的總和生育率隻有0.9,城市僅為0.7。造成總和生育率值低於理論值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一是外來人口的影響。在成都市“五普”登記的1110.9萬人口中含100多萬外來人口,其中有一半為女性,且這部分人集中分布在15耀60歲年齡段內,而反映這部分外來育齡婦女生育數據很少,故計算出的年齡別生育率可能偏低。二是生育觀念的轉變。隨著社會的發展,生育觀念的改變,一部分家庭選擇不生育小孩或推遲生育。“五普”數據顯示,2000年成都市育齡婦女中無孩婦女占23.96%,2002年計劃生育報表顯示,成都市已婚育齡婦女中無孩婦女占6.66%,城市中這一比例高達12%以上,並有逐年上升之勢。

(五)生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生育峰值及生育峰值年齡:兩次普查的生育峰值年齡都是22歲,但這一峰值的生育率卻相差70.01‰,這表明成都市人口控製工作成效顯著,育齡婦女生育率普遍下降,使得成都市整體生育率水平較低。

出生人口性別比:據成都市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麵彙總數據顯示,成都市1990年和2000年出生性別比分別為106.97和107.32。可見,成都市出生性別比呈上升趨勢,且2000年的出生性別比略超過了國際通常值域;而根據“五普”成都市分地區分性別、分孩次出生人口9.43%抽樣長表數據得到的成都市2000年出生性別比為106.16,在合理值範圍內。

“五普”與“四普”相比,一孩出生性別比下降了0.34,二孩出生性別比下降了15.17,而三孩及以上則上升了40.90。由此可見,全市一孩出生性別比基本穩定,其變化屬正常波動;二孩出生性別比下降幅度加大;三孩及以上出生性別比明顯上升。

但是,分地區看,五城區卻和這一總趨勢相背離,其2000年任一孩次的出生性別比均高於1990年水平,分別為4.15、13.18和102.02。

成都市1990年和2000年,無論從整體還是就分地區而言,其出生性別比都是隨孩次而升高。這一現象可在成都市2000年分地區分孩次2000年成都市一孩出生性別比是105.16,二孩出生比上升到111.73,第三孩及以上出生性別比則達到了170;而第一、二、三層圈——五城區、近郊區和遠郊區同樣也呈現此現象,特別是在五城區,其第一孩的出生性別比僅為108.27,第二孩的則攀升到120,而第三孩及以上的則達到了200,遠遠超過了國際通常值域;而近郊區和遠郊區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大幅度增高主要是在第三孩及以上,分別達到了220和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