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張初塵欲劫法場,誓與夫君共存亡。昔日執手之言,媒妁之約還記憶猶新。其與夫君情深意重,鳳殞而凰豈能獨生乎?除非山無棱,天地合,否則絕不相負。
李淵窺視殷嶠故作拖延,亦不予追究,反而哂然微笑。時蒼宇之上,黝點朦朧,似藏乾坤。待殷嶠一聲喝令,斬首令簽棄之欲落,若令簽碰地,如箭搭弓弦,不得不發,意乃非斬不可。劊子手望令受命,舉刀勢斬李靖,靖疾呼道:“唐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惡、絕紛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靖恨闊誌未酬,天下之亂未定,百姓處居水深火熱之中,社稷危如累卵,異族虎視中原。如今性命頃休,吾之軀殼雖歸故土,彼朝君體盡相同。”聞言,百姓皆扼腕興嗟。
劊子手知語,亦愧視李靖,然而君命難違,難免項上一刀。此刻,一龍駒咆哮馳至,旦覓跨騎之人:紅紗素袍玉龍冠,英俊瀟灑氣質顯。其手握免死金牌,登足刑場之上,官吏士卒無不行禮鞠躬,並無跪拜。
李淵觀察良久,對李靖談吐之言亦不嗔不怒,反而愈加賞識,眼望好戲欲將落幕,卻哂然一笑,與裴寂從人群之中默默隱遁而去。獨遺刑台之上:英雄相惜語覺渺,摒棄前嫌襄盛舉。金鱗意安九州無名怒,兵神戟指天下除傾覆……
與此同時,四方界域起始驚現怪異之氣。時喻四方為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是以五行相配,乃東主青,配於木、西主白,配於金、南主赤,配於火、北主黑,配於水。四色又指代四靈獸,卻以圖騰昭露塵世,僅由四支古族代代守護。傳聞四古族各擁神兵利器,可奪天地之變化,至今卻無人目睹神器風采。
提及四支古族,長孫無念撰善的《軼聞奇錄》中寥寥幾筆地描述,四支古族乃巫蠻、望月、飛羽,欠缺一族未能明示,皆因收錄模糊之故,實為憾事。
大業十四年春,煬帝亡故江都,黎庶聞訊,皆喜笑顏開。唐王李淵窺破時機降臨,稱帝之心日趨漸顯。不日,恭帝楊侑沐浴齋戒,備好花果、金帛,乘享七彩龍輦前往金山寺祈福問卜。
言限九日為期,十日不詹。無奈旅途之中悲情映眼,慘況暇接,幽野狼藉零亂,白布冥幡隨處可現。聖駕遊於名寺山腳,香風撲鼻,憶之往昔戰亂頻頻,褻瀆淨土蒼生而感概萬千。時汾水與鬲津兩河交彙,水漲勢急,切不可渡。恭帝楊侑忖覺幾日無雨,何以誠心祈福卻步履維艱。如今聖花凋而珍果腐,梵香飄而汾鬲阻。隋運將盡,天不助隋,夫複何言!遂瞻望山道階梯,其曲折蜿蜒猶如盤龍酣臥,視野清晰可辨,共計二百一十九級。
事已至此,隨行官諫言擇居安歇,待明日複臨,望水消退。恭帝納言,吩咐群臣駐宿汾水鎮休憩。時唐王李淵朝中勢力日益壯盛,擁護者不計其數,獨攬專權,恭帝每每尋思,終日愁眉不展,亦束手無策。
翌日清晨,霞光萬丈,汾鬲之水消退如初,金山寺佛門大開,梵鍾聲聲嘹亮,霧景幽幽。帝登金山寺正殿,摘皇冠,除龍袍,三叩九拜諸般神佛,祈求天佑大隋,穩保江山,國富民豐,長享太平。詞真意切,佛音雲雲。究竟祈福能否靈驗?爾後待言!
隋末燃眉之際,唐王李淵逼宮甚威,脅迫恭帝楊侑禪讓,並頒禪詔告示天下,禪文曰:“天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江都,酷甚望夷,釁深驪北。憫予小子,奄逮丕愆,哀號承感,心情糜潰,仰惟荼毒,仇複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啟處。相國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怨,總九合於一匡,決百勝於千裏,糾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賴。德侔造化,功格蒼旻,兆庶歸心,曆數斯在,屈為人臣,載違天命。在昔虞夏,揖讓相推,苟非重華,誰堪命禹!當今九服崩離,三靈改卜,大運去矣,請避賢路,兆謀布德,顧己莫能,私僮命駕,須歸藩國。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廢,豈期如是!庶憑稽古之聖,以誅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預充三恪。雪冤恥於皇祖,守禋祀為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今遵故事,遜於舊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號。明若釋重負,感泰兼懷,假手真人,俾除醜逆。濟濟多士,知朕意。”
淵稱帝初,國號唐,改大興為長安,定都於此,年號武德,朝昔令改,廢奢彌簡,勵精圖治。國色漸腴,各家興起,猶如雨後春筍。話說尋仙修道之奇門——自然宮,位於撫州南城縣西麻姑山,建派始祖乃虛寂衝應真人,由東漢至唐初,尊享香火五百餘年,傳二十八代掌門,碧霞元君曾雲:“春臨阡陌舒綠意,雪落江湖冷紅香。清顏出塵皆妧媚,異術百變盡仙姿。”指的正是自然宮卓爾不群的道派特色。
論述自然宮,世代皆女輩,收徒講究一字念之曰:緣!有緣則千裏相會,無緣則萬事皆難。其主旨心氣神三修歸一,煉氣化神,凝神聚靈,視誅邪破魔為己任,行善積德為誌願。宮花——物寶天華,則奉為聖物,長年散發七彩祥光,花無常態,無根無葉,其被始祖幽閉禁地之中,百年難得一見。
話說六界有天地之隔,正邪之別,仙魔分庭抗禮。凡塵之中,芸芸眾生行善作惡舉止不一,殺戮過多,怨念漫天,心魔肆虐,良善泯滅,致使太極失衡,陰陽交錯,誘發天劫降臨。
冥界乃九幽陰魂之歸處,三途河旁,彼岸花異常妖豔。時天下尚未太平,凡間諸事,亦無仙魔幹涉,全憑自然造化!
曾遊仙跡見豐碑,除卻麻姑更有誰。
雲蓋青山龍臥處,日臨丹洞鶴歸時。
霜凝上界花開晚,月冷中天果熟遲。
人到便須拋世事,稻田還擬種靈芝。
麻姑山素有人間仙境之稱,據《洞天福地》記載,其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十福地”。山勢秀麗,草木蔥蘢,地靈人傑,自然宮座落其中,受雲霧籠罩,沐浴陽光。遙望群山,五峰隆起,煙霞嫋嫋,其中丹霞峰為主峰,峰間有一洞,洞深無底,洞頂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陽映輝之下,遠望洞外紅霞萬朵,探視洞內金光閃爍,觀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內有天,故名“丹霞洞天”。
如此凡塵仙境,曾引無數騷客吟詩作賦,題詞標碑,亦引欲求仙道之人造訪。方今自然宮接納弟子五十三,主修五行之術,輔修清心真經,尊道蔑武,學禮孝廉恥榮辱釋,研習自然之理,故而觀中弟子皆心如止水,道法出奇,非同凡響。
某日,自然宮明淨殿外弟子羅列爭齊,靜候法旨。殿內掌門蘇婧,號清靈道人,恰與五峰長老商議超度亡魂要事,言道凡塵秩序混亂不堪,輪回失常,需遣諸位弟子下山普渡眾生,唯恐群芳法力微薄,遇強無能,脫身不便……
聽此一說,自然宮丹霞峰長老花月瑤、璿璣峰長老雲雪燕、仙靈峰長老鳳瀟瀟、巫女峰長老甄香寒、絕音峰長老計千琴等等皆稱願與相隨,如此自然宮是空無一人,餘下掌門獨處正殿,望著麻姑畫像出神,誰也不知她的想法。
幾日之後,群英回歸,笑談間卻尋不到清靈道人,一幹人等皆心急如焚,到底掌門蘇婧何去何從?失望之餘,花月瑤瞥視一錦緞飄於明淨殿上梁,遂全神貫注其中文字,緞文寫道:
為師塵緣將盡,掌位十載,功微德鄙,幸憫奉尊。徒乖靈聰,善行普濟。奈何天命所歸,壽終自然,無欲無求。為師仙逝之後,月瑤師妹當秉承掌位,治理宮務,悉心教導,弘揚我自然宮五行道法,廣納良言,廣集良智,先師先祖定之宮規,萬不可廢,權且勿忘!
夏夜,凝望月缺重圓,陰雲漸散,月之光華重耀九州,漫漫長夜中,尤顯淒冷寧靜。
少時,陰風四起,卷起陣陣狂沙,使視野逐漸模糊不清,持續約一盞茶時間,風消沙散,隻見正東方突現一微星隱隱閃耀,其光芒時小時大,令人捉摸不透,夜空中尤為明顯。
山穀中似乎有意外之客吹奏著一聲聲清脆優美的笛聲,仔細聽來卻有絲絲莫名傷感,不覺使人萌生悠憐惋惜的情愫。
似乎是想托物言誌,道出心中傾慕之人的相思,恨無人知曉其內心的盼望,一曲未完,餘音於山穀裏回蕩,久久不息。
憑借朦朧淒美的月光,隱隱中看到有一位婀娜多姿的紅衣少女跪坐於小溪邊,凝視著小溪中月亮的微恙倒影默淚不語。
仔細瞧她,鳳冠霞帔,正有楚楚動人之態,嬌喘微微之容,令人無限遐想。夜色沾染之下,她手中的玉笛顯得瑩瑩透光。
半響,寒風蕭瑟,葉子紛飛,溪水蕩漾,待這一切過後,小溪邊早已不見她的蹤影,隻見一片花瓣浸在水中央,從此這個地方就在夜色的籠罩下,顯得影影綽綽,陰雲又重新布滿天際,遮月之光華直到其消逝於夜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