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習慣的力量(4)(3 / 3)

這裏介紹一位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方法。柳比歇夫的一生,成就赫赫,碩果累累,他發表了70多部學術著作,寫了12500張打字稿的論文的專著,內容涉及遺傳學、科學史、昆蟲學、植物保護、哲學等廣泛的領域。在這些成就中,有相當一部分要歸功於他那枯燥乏味的日記本——“時間統計冊”。柳比歇夫每天的各項活動,包括休息、讀報、寫信、看戲、散步等等,支出了多少時間,全部曆曆在案。連子女找他問話,他解釋問題,也都在紙上作記號,記住花了多少時間。每寫一篇文章,看一本書,寫一封信,不管幹什麼,每道工序的時間都算得清清楚楚,內容之細令人驚訝。在1964年4月8日這一天,他這樣記錄道:

“烏裏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類昆蟲學:鑒定袋蛾,結束——2小時20分。開始寫袋蛾的報告——1小時50分(1.0)。”

“附加工作:給達維陀娃和布裏亞赫爾寫信,6頁——3小時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烏裏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5分;《消息報》——10分;《文學報》——20分;托爾斯泰的《吸血鬼》66頁——1小時30分。聽裏姆斯基-柯薩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45分。”

柳比歇夫從1916年元旦開始作時間統計。他每天核算自己花費的時間,一天一小結,每月一大結,年終一總結,直到1972年他去世那一天,56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每天記下各種事情的起訖時間,相當準確,誤差不超過5分鍾。所有毛時間都被扣除,他注意每天純時間的數量。他介紹說:“工作中的任何間歇,我都要刨除。我計算的是純時間,純時間要比毛時間少得多。所謂純時間,就是你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經過準確的時間統計,柳比歇夫把一晝夜中的有效時間即純時間算成10小時,分成3個“單位”,或6個“半單位”。分別從事兩類工作。第一類是創造性的科研工作,如寫書、研究、做筆記等;第二類是不屬於直接科研工作的其他活動,如做學術報告、講課、開學術討論會、看文藝作品等。除了最富於創造性的第一類工作不限死時間以外,所有計算過的工作量,都竭力按時完成。1966年,他已經76歲了,用來處理第一類工作的時間,平均每天為5小時13分。天天如此!5小時內決沒有歇會兒抽支煙的工夫,沒有聊天談話,沒有溜達散步,也沒有聽別人的談笑風生。這是真正不打折扣的5小時!

學習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方法,我們會終身受益。

依據效率研究專家的說法,在相同的時間內,用相同的勞力做盡可能多的事情的最佳方法就是即時處理。

所謂即時處理,簡單地說,就是凡決定自己要做的事,不管它是什麼事,就立刻動手去做,“立刻”這一點至關重要。

立刻動手,這不僅省去了記憶、記載、或從頭再幹的功夫,而且可以解除把一件事總記掛在心上的思想包袱。

如果對一切事務性的工作都采用“一次性處理”,那麼就省去了對一件事再花第二次、第三次的功夫。如果有信件需答複,應看完原信後立即動手寫回信。如果拖延幾天再寫,就得再一次讀原信,當然就多費了一些功夫。如果有事非得作決定,便立刻作出決定。腦海中一旦閃現出對工作有用的想法和主意時,也馬上動手記下來。無論什麼事,“再來一次吧”都會造成時間浪費。誠然,有些事情是需要深思熟慮的,是需要花時間考慮的。但對於不太重要的事或急事,立刻動手幹則是上策。

然而,有一些人卻有一個很不好的工作拖拉作風,本來可以隨手處理的事,卻拖得幾天幾周辦不了,幾天內可以辦的事,卻幾個月不見蹤影。還有的人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意識地“踢皮球”,你踢向我,我踢向你,這樣導致工作效率極低。殊不知,被拖延的事務,將來仍然需要做,而且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做。

中國有句格言,叫做“今日事,今日畢”。要贏得時間,必須養成隨手處理可以處理的事務的作風,不能依賴著明日。否則,就如古詩所雲:“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重視每一分鍾

重視一天也即意味著連現在的一小時也很重視,重視一小時也即連目前的一分鍾也要重視,而重視時間也即意味著重視每一瞬間的意思。

出身貧寒、卻因為不斷努力而聞名世界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是一個能在工作中發現生活意義的人。法布爾說:“忙得連一分鍾休假時間都沒有,對我來說才是最幸福的事。工作就是我最重要的生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