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習慣的力量(5)(2 / 3)

你一定好奇地想問:“時間不是一分一秒地走掉了,怎麼管理?”的確,時間是不等人的,沒有人能“控製”時間,真正能控製的,其實是自己。而所謂的時間管理,依照專家的說法,正確的定義應該是“自我管理”。

天下沒有什麼秘訣或大師可以教會人控製時間,真正需要控製的隻有自己。那些口裏經常喊“忙”的人,就是失落“心”的人,因為,“忙”字拆開來,就是“心亡”。有心的人,永遠不必喊忙,他的生活方向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要管理時間,就需要先管理自我,發掘自己浪費時間的毛病,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調查研究,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包括拖延、能力低下、缺乏計劃、溝通不良、授權不當、猶豫不決、缺乏遠見與無法貫徹始終等等。換句話說,大多數浪費時間的毛病都是自找的。

很多人希望麵麵俱到,於是拚命把過多的責任加諸於自己身上。結果發現,自己能力不足而產生挫折。專家建議,確立態度,再排定先後順序,訂出遠期和近期目標,是時間管理的必要步驟。這個原則,大至擬定人生方向,小至每天、每月、每年的行事日程,都應謹守。譬如,你發覺自己一天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是在上午,就把最重要的事排在這段時間內處理。一天中精力最差的時段,如果是在下午五六點,那就去做些無關緊要的事。

有句話說得好:“有效的時間管理,就是一種追求改變和學習的過程。”上帝是公平的,不管是誰,一個人一天永遠隻有24小時,你可以過得很從容,你也可以把自己弄得淩亂不堪,“沒有時間”絕對不是借口,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忙裏可以偷閑。一個人要知進能退,要懂得拒絕,有些事情是不是值得為它去拚命?如果不值得,幹脆就放掉,另起爐灶。即使遇到一些一個人處理不了的事,自己沒辦法解決,就去尋求外援,集思廣益,找別人一起分擔。

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人抱怨“很忙”、“沒有時間娛樂”、或者是“已經好幾年沒有看電影”,這樣抱怨的人犯了一個最大的毛病:太強調自己的重要性,認為自己是不可取代的。尤其是,位置坐得愈高的人,這個毛病愈嚴重。有很多時候,不是他真的沒時間,而是自己放不開。這種人總是口口聲聲說“等我有時間”、“等我有空”……結果他一輩子都沒等到時間,一輩子都沒享受到生命。

如果你時間安排得好,你就可以去聽音樂會、看表演、做自己想做的事。時間管理的第一個原則是:對每一件事都尊重,包括對休閑的尊重。心情是可以創造的,時間是可以掌握的,善於安排的人,永遠不必喊“忙”,因為他知道自己要什麼與不要什麼。

利用閑暇時間

國外有個叫尼勃遜的人,通過對百年來活躍於世界實業界的人士調查發現,這些人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善於利用閑暇時間去學習。

什麼是閑暇時間呢?一般地說,閑暇時間就是可以供人們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業餘時間,也有人稱之為“八小時之外”。但是,嚴格地理解,真正的閑暇時間應該排除用於家務、飲食等方麵的時間,即完全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自由,是閑暇時間的一個特點。一般來說工作時間不能自由支配,工作時間的流向是基本確定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限製性,例如,在工作時間裏,務工的不能從醫,從醫的也不能務工。然而,閑暇時間卻截然不同,它沒有強行規定的去向,自由度很大,基本上可以憑自己的興趣加以選擇。在閑暇時間中,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可以去充分從事能夠反映自我個性的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閑暇時間的價值是很高的,它猶如編織知識網絡的來回遊動的梭子;對於發明創造來說,它是一種激發人的心理潛力的因素。

希臘偉大的思想家亞裏士多德,喜歡在閑暇時間捕捉蝴蝶和甲蟲,他利用閑暇時間積累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批昆蟲標本。成為第一個昆蟲分類學者。達爾文從小就對打獵、旅行、搜集生物標本有著特殊的愛好,上大學時又利用閑暇時間廣泛采集植物、昆蟲和動物標本,後來業餘愛好發展成為專長,成了舉世聞名的生物學家。在近、現代自然科學領域做出了奠基性貢獻的第一批科學家,有許多都不是以研究自然科學為職業的人。如達·芬奇是弗朗西斯一世的臣仆;天體力學和現代實驗光學的奠基人刻卜勒的正式職業是編輯;現代生理學的奠基人哈維的職業是醫生;現代實驗磁學的奠基人基爾伯特是禦醫;創立解析幾何的笛卡兒是軍官;與牛頓同時發明了微積分的萊布尼茲是外交官……就是在17世紀以後,自然科學突飛猛進、日趨專業化和精密化的情況下,業餘研究仍然是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有不少第一流科學家是從業餘研究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如達爾文、戴維、愛因斯坦等等。

善於利用閑暇時間,就要確立閑暇時間是一筆寶貴財富的觀念。當代著名的法國未來學家貝爾特朗·德·菇維涅裏提出,在未來的社會人感到最主要的不是能用於買到一切的錢,也不是商品,而是業餘時間——這種時間可給人以知識和文化。有人算了一筆賬,雖然對於正在工作和學習的人來說,在一天裏閑暇時間幾乎等同於工作時間,但從一生來看,閑暇時間幾乎四倍於工作時間。閑暇時間是有誌者實現誌向的大好時光,是創業者艱苦創業的良時美辰。另外,在閑暇時間裏,人們的體力和腦力得到了補償,家庭關係更加和睦,社會交往不斷擴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進一步融洽;在閑暇時間裏通過開辟“第二職業”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通過業餘學習和高尚的娛樂,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得到改善和提高,人格得到充分的修養和完善;對腦力勞動者來說,閑暇時間有時比苦思冥想更能促進思想上的突破,它能激發人的心理潛力,使大腦皮層在幾十年裏收藏的各種材料、經驗一一溝通,產生新的思想閃光。如果隻把“八小時以內”看作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天,而把閑暇時間隻當做這三分之一時間的附屬品,怎麼能指望享受一天快樂的生活呢?又怎麼能指望取得人生的更大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