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習慣的力量(11)(3 / 3)

美國女科學家南希·拉森曾經通過研究侵犯“私人空間”試驗,對於身體語言作出過很好的解釋而成為典型。拉森在研究侵犯空間的問題時,她把一個大學圖書館作為實驗場地,圖書館非常適合於用來觀察人的反應,這是籠罩著一種特殊肅靜的氣氛,這種氣氛似乎在警告人們不要去幹擾別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一位走進圖書館大廳的讀者是沒有人去理睬的,他通常也找一個旁邊無人的位置坐下。

可是拉森小姐故意在一位讀者旁邊坐下,並不斷地把椅子挪向這位讀者,有時她不偏不倚地坐在一位讀者的對麵。她看到大部分人通過人體語言表達出他們的感受,他們擺出防禦性姿勢,改變人體姿態,試圖不知不覺地移開。如果她對所有這些人體信號全然置之不理,那位讀者隻好很不情願地站起來,另找一個座位。

在受到拉森小姐侵犯的80名大學生中,隻有一人用話語要求她另找一個地方坐,其他79人都用非文字的人體語言告訴她,他們不同意她坐得這麼近。

80人的試驗中有79人用身體“說話”的現象說明了什麼?

那些至今對身體語言學還不給予重視或者幹脆不知其為何物的人,應該從這個試驗中警醒過來了。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從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來看,隻有11%的信息是通過聽覺獲得的,83%通過視覺獲得;而精妙地表達一個信息應該是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和動作。可見,缺乏體態語言表達的交流不僅喪失大部分溝通情感、傳遞信息的渠道,也會給人以平淡拘謹、毫無生氣的呆板印象。

身體語言是內在情感的外部顯現。它通過眼神、麵部肌肉運動、手勢等諸多無聲的體態語將有聲的語言形象化、生動化,以達到先“聲”奪人、耐人尋味的效果。它能充分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並可幫助受話人深刻、準確地把握言事意旨,有效地防止因語言表達的空乏而帶來的誤解。在長輩直言怒斥後及時輔以愛撫、安慰的眼神,會叫人心悅誠服;在妻子需要袖手旁觀的丈夫作家務幫手時,伴有一個親昵、溫柔的舉動,會讓他饒有興趣地來參與;在向下屬吩咐工作時附上一個善解人意的微笑,則能令人心情舒暢愉快,潛心攻關,如此等等。多一點撫慰,少一分隔閡;多一點微笑,少一分誤解,靈活有效地使用體態語,給平淡乏味的語言潤色,就會避免語言不詳而導致的言語溝通中的麻煩與障礙。

手勢說話

一位西方身體語言學專家,在對人的手在傳遞信息中的作用進行觀察分析後說:“過去,都說‘眼睛比嘴巴更會說話’,其實,眼睛哪裏能趕得上手呢?應當改成‘手比嘴巴更會說話’才對。”

宴會上,是手“說話”最多的場合之一。主賓之間見麵首先要握手,甚至沒握之前老遠就先招手,客人們之間也是握手相見或拱手相讓。

交談中,誇誰好常伸出手上的大拇指,要貶誰,有時搖搖小指頭。

還有,抽煙要用手,端碗要用手,拿筷子要用手,敬酒也還是要用手。

總之,如果你有意去觀察宴會廳裏的那些手,要是你懂得身體語言學,那麼,你會覺得妙趣橫生;要是你不懂身體語言學,你簡直會被搞得眼花繚亂。正因為手很重要,所以,有關“手”的詞彙,在我們漢語中是很多的。如形容某人有某方麵特長為“真有一手”。

(1)大拇指

大拇指是手上的“班長”。在手相學中,拇指代表一個人的性格強度和自我,拇指的非語言用法也是一樣的。拇指是用來展示優越,高人一等,甚至侵略性。拇指手勢是一種次等的,用來補助一連串其他姿勢的手勢。它是一種積極性訊號,通常是冷酷經理在部屬麵前使用典型姿勢。求愛的男人也會在他的女伴前用它。有特權的人也常用這種姿勢。此外,穿新的、漂亮的衣服的人,也會比那些穿得較舊的、過時的衣服的人,要常使用這種手勢。

當一個人在表達相反的言辭時,這種展示優越感的拇指手勢會變得特別明顯。例如,我們從西方影片中看到,一位律師用輕柔的聲音向陪審團說:“諸位陪審團的女士和先生,以我淺薄的意見看來……”但同時展示著支配性的拇指手勢,而且仰著頭、眼皮下垂。這使陪審團覺得這名律師不誠摯,甚至有些傲慢。

拇指最常在口袋口露出,有時比較隱密地在後袋口露出,以試圖隱藏一個人優越的態度。女性也用這姿勢。除此之外,常用拇指姿勢的人也喜歡墊起腳來,以給人比較高的感覺。

環抱胳臂同時拇指朝上,也是常見的拇指手勢。就是一種雙重意義的姿勢,一是防衛性或消極性的態度(環抱的胳臂),一是優越感的態度(朝上的拇指)。常用這種姿勢的人喜歡用拇指表達意思,而且站著的時候也常墊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