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成功,可是我經驗不足,學曆也不夠。
·我沒法出人頭地,因為我太矮(或太胖、是女人、出身貧寒等等)。
事實上,大多數人的失敗和頹喪是自己胡思亂想造成的,結果他們都害怕去嚐試。
我們大都知道,或在書報上讀過這類故事:有些人才智並不出眾,卻在事業上大放異彩;有些人曆經重大打擊和困頓,仍然堅強奮鬥,終於成為偉大人物。
但為什麼許多人無法想象他們自己也能有此作為?他們會說:“不錯,他們做到了,有些人也正在如此做,但我不能,因為……”
他們養成了失敗的習慣。養成的方式有兩種:
增強失敗的信念——有回顧過去失敗經驗的習慣。
預知失敗——有想象前途多舛的習慣。
他們缺乏充分的自尊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夢想是可以實現的,他們不準備有所成就,因此走的是一條死胡同。難怪有這麼多人覺得在工作上陷入困境。在他們的自我意象中,失敗已是注定了的。
不論眼前的工作要花多少時間或看來多麼困難,要相信你自己。曾有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妻子患了聽覺障礙。為了發明改善她聽覺的裝置,他製成了一種複雜的器具,比一般人想象中的更為複雜。他遍訪新英格蘭各州,希望籌得資金以實現他的構想。但所到之處,生意人都譏笑他。他們說:“一毛錢就可以買一打構想。你的計劃注定要失敗。”他們告訴他,人的聲音不可能透過電線傳送。感謝天,貝爾(Alex ander Graham Bell)自尊自信,堅持到底,雖然一度他惟一的報償隻有他對自己的信心,但最終他取得了成功。
我們往往故步自封。在20世紀40年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和航空工程師都相信音障是不可能打破的,任何人或物移動的速度達到音速時便會粉碎。隻有一位飛行員義格(Chuck Yeager)不信這一套。他不認為有“音障”這回事。果然,他飛越了音障。
你可以試著這樣去努力:
(1)永遠以微笑麵對你的工作夥伴、老板和部屬。這聽起來雖然簡單,但笑容確實能夠讓你自己獲得新生,並與他人共享這種感覺。成功的人在工作中遇見別人時,幾乎總是麵帶微笑。
(2)工作中接聽電話或打電話時,心情要愉快,聲音中蘊含笑意。總是立即自報姓名,如果對方不知你是何許人,告訴他你的公司名稱。並簡短說明打電話的用意。上述做法雖然簡單,卻讓對方了解到打電話的人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3)工作表現受到讚許時,一定要說“謝謝”。不必貶低自己的成就,也不必竭力求取更多的讚揚。簡簡單單說一句“謝謝”,是有自尊心的人恰當的回答。
(4)不必理會別人對你的褒貶。若有人在工作上輕視你、嘲笑你或排斥你,要了解這不是你的失敗,而是代表對方的無知與缺乏自尊。
(5)不要參加那些互吐苦水的牢騷聚會。加入這類談話,雖好像是同仁之間的“團結”表現,其實卻是登上了一艘即將沉沒的船。你應該找一些成功的、愉快的人物作為典範,多和熱愛工作的人交往,有自尊心的人常能感染別人。
17.不要和人爭辯
應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絕未使用任何強製手段而使對方照著你的意思去做。對方完全出於自願,比你要別人“怎麼怎麼”是好得多了。
有一位英國商人,他現在是某大公司經理,這家公司下麵有很多代理商,常常寫信向他投訴種種有關代理商與代理商之間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麵解釋,但是他的應付方法,卻是把信塞進一個寫著“待辦”字樣的文件櫃去。他說:“應該立刻予以答複,但我想起,如果答複就等於和他爭辯,爭辯的結果不外是對人說‘你錯了’,這樣不如索性暫時不理。”
事情的最後歸結如何?他笑答:“我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待辦’的信拿出來看看,又放回文件櫃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來看時,信裏所談的問題都已成為過去或已無須答辯。”
有一位專家說:應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絕未使用任何強製手段而使對方照著你的意思去做。對方完全出於自願,比較你要別人“怎麼怎麼”是好得多了。
自然,那些專門要別人“怎麼怎麼”的人會提出抗議說:“我不是有意向別人嘮叨,而是對方實在是個蠢材,如我不清楚講明要怎麼怎麼,對方就不能領悟。”
提出這種抗議的人應該知道,你之所以覺得對方是個蠢料,是由於:
1.你經常低估對方的理解力。
2.你的自我觀念太強,一切都喜歡自己拿主意。
請注意,這兩項是你做人的弱點,而不是長處,所以必須馬上改正過來。
有四五位朋友組合而成的“小圈子”,一有空暇,他們就玩在一起。但不久以後,其中一位很少參加了,原來大家都沒有再約他,究其原因,就是大家都嫌他太喜歡拿主意,太喜歡要別人“怎麼怎麼”。表麵看來,在一個遊樂的場合,誰要拿主意都無所謂,但日子久了,彼此內心會產生一種莫名的陰影,覺得和這樣一個人在一起玩,毫無樂趣可言,所以索性不再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