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八個原則,可以用來幫助人培養新的、理想的習慣。
(1)以你所能有的全部熱忱開始。
(2)抓住每一個機會實行你的決定。
(3)不要允許自己有一次失敗。
(4)不要為自己準備後路。
(5)遇到挫折能麵對新的希望。
(6)要讓生活有激情和快樂。
(7)控製憂慮以增進自信。
(8)不要吝嗇你的微笑。
2.發自內心的熱情
熱忱必須發自你的內心,才能使它成為幫助你成功的可信朋友。熱忱的持久依賴於目標的訂立,努力工作去達到這個目標,而在目標達到之後,再訂出另一個目標,再努力去完成。動力的不斷出現,必使你倍感興奮和挑戰的快樂。
熱忱可以使正處於渾噩狀態的人奮起做事。紐約州的凱布陸那醫生,講到他以前想尋求支持,在他那個州裏成立美國防癌協會分會但卻不幸遭到挫折的情形。
他說:“我所提的每一個辦法,每一個建議,別人都以‘我們以前做過,但是沒有結果’,或是‘沒有人會有興趣’等話來拒絕我。我為此大傷腦筋,心裏難過極了。第二天早晨,我一改以往作風,站起來,用充滿熱忱的語言陳述我的理由和主張。我並沒有大聲叫嚷,張牙舞爪。我隻是努力展示我的誠懇、熱情、渴望和願意追求一個目標而已。當然,這種感覺難以用言語形容,但我可以從聽眾的密切注意和麵部表情看得出來。結果大家都有所心動,支持我的工作。”
要去征服畏懼,你得去做自己極不感興趣的事,而在努力工作之後,他們會發現這些事,並沒有先前所想的那麼無味和困難。
對工作熱誠的人,具有無限的力量。
發揮你的熱忱,是一切希望成功的人——如創造傑作的藝術家、賣肥皂的人、圖書館的管理員以及追求家庭幸福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
3.讓自卑見鬼去吧
隻要改變我們的心態,將自卑變為發奮的動力,我們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
自卑作為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輕微的自卑心理很容易地升華為人的一種良好品格: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從而轉化為人們一種進取的動力。
也許,“天下無人不自卑”,因為人畢竟有嫉妒的天性。除了這個心理及倫理學意義上的因素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後天”的原因:一個是孩提時代,兒童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尋求一種安全感,但是環境迫使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弱小;另一方麵,社會對男女體格、品格有一種過於完美的追求傾向。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人們都有一種自愧不如的自卑感覺。
在現實之中,我們不能不承認自己的某些方麵“確不如人”,這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這種現實的差距並不代表我們就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低能兒”,更不應把這種差距變為自己失敗的借口。
所以,我們要超越自卑。承認自卑的感覺,但決不讓這種感覺成為控製自己的事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是十分完美的,我們有各自的缺陷,但我們也有自己突出的優點。
在成功與失敗之間,在自信與自卑之間,其實僅有一步之遙;任何選擇上的錯誤都有可能造成一種無法彌補的事實——永遠失敗。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自卑的情形。自卑很明顯地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是不利的,也有礙於與別人的正常交往。
耗費整整一生的時間來研究人類和人們所隱藏的潛在能力之後,偉大的心理學家阿佛瑞德·安德爾說,人類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負變為正的力量”。在20世紀,哈瑞·艾默生·福斯狄克把這句話又重說了一遍:“快樂大部分並不是享受,而是勝利。”
勝利來自於一種成就感,一種得意,也來自於我們能戰勝自我,超越自卑。
4.別讓消極心態左右你
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敗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實、自在、瀟灑,失敗平庸者活得空虛、艱難、猥瑣。
要改變失敗的命運,就要改變消極錯誤的心態,永遠記住一念之差決定成敗。下麵幾對不同心態的一念之差,你選擇哪個念頭:
(1)我們已做了巨大的努力,但事情毫無進展,已經沒有希望了。
哪怕還有一線生機,我們都得試試。
(2)市場已經飽和,75%的市場都已被占,我們還是另謀出路吧。
我們要從25%的市場中打開銷路。
(3)競爭對手條件太好,我們不可能戰勝他們。
對手很強,不錯,但不可能樣樣都好,讓我們同心協力,從他們的弱點上做文章。
(4)我已到了垂暮之年,沒有任何辦法再勝任這項工作。
經驗是我的本錢。
(5)別人試了,但歸於失敗,與其費力不討好,不如不做。
別人試了,也許方法不對而失敗,與其懶惰等待失敗,不如動手試試其他辦法,任何失敗都可以找到原因而轉化為成功。
在我們的社會裏,因各種借口造成的消極心態就像瘟疫一樣毒害著我們的靈魂,並且互相感染和影響,極大地阻礙人們正常潛能的發揮,使許多人未老先衰,喪失鬥誌,常與失敗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