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就是藥師傅22(1 / 2)

第六章六腑與奇恒之腑 第一節 中正之官——膽

膽調節陰陽,決定人的情誌活動

我們通常用“肝膽相照”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這正是來自於中醫對肝膽關係的一種認識。中醫認為肝與膽相表裏,相表裏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就像一個一居室,有一廳一室。廳在外,是膽腑;室在內,是肝髒,也就是說肝和膽的關係十分密切。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的生成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製和調節。膽汁是由肝之精氣所化生的,彙集於膽,排入到小腸,協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所以,當肝功能發生異常時,就會影響到膽汁的生成和排泄,這時可能出現多種消化不良症狀,如厭食、腹脹、大便稀薄等;如果膽汁不循常道,它不是排入到小腸,而是溢入到體內,這時就會出現黃疸,表現為目黃、身黃和尿黃等。

肝與膽是人體內的兩個重要髒器,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係。一旦肝、膽任何一方罹患疾病,都可累及對方。例如患了膽結石、膽道蛔蟲或腫瘤,就可導致肝髒的感染。反之,肝的功能狀態也會影響膽囊。肝與膽可稱為是一對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戰友,因此用“肝膽相照”來形容關係密切、榮辱與共的朋友是再恰當不過了。

《黃帝內經》中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所謂“中正”,含有不偏不倚的意思。“中正之官”就是古代為舉薦官員、賢才而設立的一種職位,掌握著用人的原則,還起著向下傳達的作用。在當時,“中正之官”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既然膽為人體的“中正之官”,那麼它對於人體的作用也應該是相當重要的哦!心為人體的君主之官,肝是將軍之官,為之謀慮;而膽為中正之官,為它任用賢才,並行令。

就陰陽而言,人的左半身屬陰,右半身屬陽。膽就在中間,因此是交通陰陽的樞紐,而且它又非常正直,不偏不倚,所以能讓兩邊都不出問題,這有利於陰陽的轉化與平衡。

對於膽的決斷作用,一般認為與情誌活動有關。膽的決斷,對於預防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如突然受驚恐,以維持和控製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行,促使髒腑功能相互協調,有重要的作用。膽氣怯弱的人,可因驚嚇得病;膽氣壯的人,則不受顯著的影響。

《三國演義》裏麵講到劉備兵敗,趙子龍懷抱幼主衝出曹營,到長阪橋旁由張飛接應。張飛手執長矛,對著追來的百萬曹軍大吼一聲:“誰敢與吾決一死戰!”喝聲未絕,曹將夏侯霸被嚇得肝膽俱裂,死於馬下。這隻怪夏侯霸的膽氣太弱,受不了驚恐。

膽是主生發的,它是我們體內陽氣從弱變強的製動器。隻要膽一生發,一陽生起來,後麵的陽就會陸續跟上來,慢慢地全身都會生發;但隻要膽不生發,全身就都無法生發。因此,就有了“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這一說法,也就是指髒腑功能都取決於膽的生發之機。

膽的常見病變

膽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右肋脹痛,中醫稱之為膽脹。膽脹多發生在40到65歲之間的人,女性患這種病的幾率高於男性,且常常是那些體形肥胖的人較容易得這種病。

膽脹的表現與現代醫學所稱的膽囊炎、膽石症相似。很有意思的是,膽石症常常會促發膽囊炎,而膽囊炎又可誘發膽石症,兩者的關係密切,像一對孿生兄弟,誰也離不開誰。

當今膽囊炎、膽石症的發病率比較高,這與我們的飲食結構變化有關。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騰飛,我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已不再是解決溫飽的問題,而是追求吃好的問題。我們餐桌上也不再是粗茶淡飯,而是大魚大肉。食物的豐盛,就容易暴飲暴食,這無疑會引發膽病,因為膽汁的分泌跟食物相關,過度吃飯和飲酒都會造成膽汁分泌的紊亂。

這些疾病的發生,還與工種和習性有關係。比如長期伏案辦公,活動很少的人,常會壓迫膽管,使膽汁排泄不暢,在膽囊內滯留,濃縮,最後就會沉積形成膽結石。

情誌過度壓抑也會使得膽無法生發,造成膽囊方麵的疾患。如果膽生發不起來,那麼人的兩頰就會發青,這是膽氣鬱滯的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些膽氣不足,敢怒不敢言的人,常常會因某事氣得臉色發青;另外,有的人會麵如蒙塵,就像臉上蒙著一層髒土一樣,這屬於被壓抑過度的現象,經常受“窩囊氣”的人容易患這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