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誰有恐寒症——寒性體質判定(1)(1 / 1)

如果你一時找不到體溫計,不用急,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知道自己是不是體溫低。

下麵我們來做個小測試:

(1)一年四季,你的手腳溫度是不是總低於常人?夏天就算待在不開空調的房間也還感覺冷?

(2)照照鏡子,看你的頭發是不是比較稀疏,口唇發暗、眼圈發黑?

(3)白天是不是容易打瞌睡?而且,經常感覺精神陰鬱、心情不爽?

(4)是不是喜歡喝燙水?

(5)麵色是不是較常人要顯得蒼白?

(6)平時是不很少感覺到口渴?而且也不喜歡接觸涼的東西?

如果你的答案有一半以上為“是”,那麼,你可要小心了,這很有可能是體寒所導致的。

在第一節我們說了,體溫低(體寒症)的典型表現就是陽氣不足、手腳冰冷,而且害怕寒冷。無論是在夏天,還是在冬天,手腳都會像浸過冷水似的沒有溫度,尤其是在冬天,可能還會手腳發麻,通常來說,這也是體寒症最普遍的特征。

寒性體質也叫虛寒體質,陽虛的人尤其是背部和腹部特別怕冷。陽虛主要指的是我們體內陽氣不足,在我國中醫上通常分為腎陽虛和脾陽虛,大多表現為畏寒肢冷、體溫偏低、手足發涼,或腰背怕冷,或腰以下有冷感。

腎陽在中醫上又叫元陽、真陽,它是我們身體各髒的陽氣之本,是腎髒生理功能的動力,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相對於腎陰來說,它是腎陰功能活動的體現,對人體各髒腑、組織器官起著推動、溫煦的作用。隻有腎陽充足,我們人體的機能活動才能旺盛。如果素體陽虛,或者由於疾病傷害到腎,都會損傷腎髒陽氣,使腎陽不足,對各髒腑的溫煦功能減弱,出現腎陽虛。

腎陽虛的體寒有點兒特別,它的表現並不一定是全身發冷、畏寒,而是使身體呈兩極化——上身熱、下身冷。比如說,體寒的人有時候會感覺手上的溫度非常高,也特別能出汗,尤其是在吃飯的時候,而且還容易上火、牙痛,臉上長痘痘。可是再來看下肢,卻是截然不同的反應,腿腳除了感覺到冷之外,還感覺發脹,這就有可能是腎陽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下焦(位於肚臍對下,包括肝腎、小腸、大腸及膀胱)陽氣太過虛弱,使得虛陽上浮,說白了就是陰氣盛於下肢,而陽氣則浮越於上體,於是肚臍以下陽虛陰盛,如尿多、腰腿冷痛、白帶清稀等熱象。但本質上,上熱是假,下寒是才是真,歸根到底還是屬於體寒。我們常說,人體的理想狀態應該是“頭寒腳熱”,就是說我們上半身的溫度比下半身要低是最佳狀態,但是,現在很多人的上半身溫度都比下半身要高。上半身的溫度大約是37℃,下半身的溫度大概隻有30℃,這正好與中醫學主張的頭寒腳熱相反,這種體質的人大多為腎陽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