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看見那些脾虛的人總是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而且還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乏力、疲倦的現象。從中醫上來說,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一個人的體質決定於腎,體製的改變和改善則需要調理後天之本。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血液的生化之源就來自於脾胃。
我們身體內的血液就相當於地球上的水一樣珍貴,如果人沒了血液的滋養,就會失去美麗、失去生命,所以我們可以說血液就是生命之本。血液在血管的導引下,像河流一樣遍布於全身的每個角落,內到五髒六腑,外至皮毛筋骨,全依靠血液的濡養。我們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化妝品能像血液一樣體貼肌膚。隻有血液充足,皮膚才會紅潤,才會有青春美貌。但是,就如我們上麵的比喻,血液如同地球上的水一樣,也會受到汙染,也會缺乏。如果血相對少了,就會貧血、體溫降低。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認為:“脾胃為陰陽氣血之根蒂。”從我們身體的運化機製來看,脾主要有統攝血液,並使其循行常道,不致於溢出脈外的作用。我們知道,心髒的主要功能是主血,並且足太陰經有支脈與心相通,且脾之大絡又能包羅諸絡之血,所以脾髒與血液循環息息相關。中醫又說,“氣為血之帥”,而脾則為氣之源。“血隨氣行”,血液在氣的作用下運化在體內,所以,如果脾的功能正常、元氣充足,則氣能攝血,使血液循脈道而行。
另外,脾的運化功能,也包括將由胃而來的營養物質和參與體內水液的代謝,食物經過胃的消化後,其中的營養物質由脾來吸收和轉輸,從而可以營養全身。胃與脾互為表理,胃的功能主要是將食物裏的營養提煉出來,並將廢物下移輸送到腸子裏代謝排出體外,營養物質輸送給脾,脾將飲食之營養物質上歸於心肺,布化運行全身。如果脾胃升降失常,就會出現病變,如脾氣不升反而下陷,可致月經過多;或升舉無力而見子宮脫垂;或胎元不固,出現滑胎、小產等症;胃氣不降而反上逆,導致經行惡心,妊娠惡阻等。
中醫認為脾為陰,胃為陽。為了達到陰陽的平衡,脾怕濕、喜燥,而胃則喜歡涼潤、怕燥。所謂脾胃虛寒就是脾被濕阻,不能幫助胃消化食物,運化失健,不能生血,則營血虧乏,可致月經過少,甚則閉經;或孕後胎失所養而滑胎、小產、胎萎不長,或產後乳汁稀少等症。胃本身又有寒,不能消化食物。最終導致飲食停滯,引起食欲減退,腹脹服滿,或者腹瀉或者便秘。平時要注意吃些溫性的東西,早上多喝點小米粥,可以養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