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宜注意哪些運輸安全?
①乘坐飛機。應當係好安全帶,注意聽從空中小姐的講解和示範動作,學會利用氧氣麵罩和救生設施。飛機上有一種設備叫安全門,是飛機在機場以外的地麵或水麵迫降後疏散旅客的緊急出口,它的顏色為紅色,千萬不能因為好奇心等原因而打開,否則會使飛機的安全設備遭到損壞,乘客遇到危險,飛機不得不停飛進行檢修。
②乘坐火車。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候車時應站在人行道旁的站亭下或站台上,注意先下後上,不能爭先恐後。特別是在中途換乘時,一定不要因為急於趕路而強上強下,或是違反其他的規定。列車未停穩時,切勿搶上搶下。列車已經開動時,不要攀車。列車運行中,不要在兩節車廂的接口處逗留。進出車站時,不要沿著軌道走。
③乘坐汽車。不要把頭和手伸出窗外,防止被路上的樹枝等障礙物劃傷,防止吊起的車窗玻璃因為震動而墜落,壓傷頭部和手;還防止在兩車相並行時,造成傷害。汽車在特別擁擠時,不妨把鞋帶解開,即使發生事故時被困在車內,也不會因為腳拔不出來而無法脫身。上汽車後應當把車窗打開,利於發生意外時盡快脫身。
④乘坐輪船。遇到大風大浪時,不要隨便在甲板上走動,以防不測。
為什麼私家車宜防汙染?
越來越多的家庭購買了汽車,除了可以日常使用提高工作效率之外,還可以在節假日裏帶上全家老小,到郊外的森林湖泊野營休憩。同時,汽車給我們的城市帶來的汙染也在逐漸成為給城市的天空抹黑的最大一支墨筆。所以,隻有擁有汽車的人士能夠有意識地注意減少自家汽車的汙染,我們的天空才能變得更美、更幹淨。
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經常檢查油箱和輸油管,看看是否有滲漏,及時修補。這樣既防止油料的損耗,又可以防止汽油的揮發給空氣造成汙染。一項試驗表明,汽油的跑、冒、滴會多消耗45%的燃料,會多產生35%的廢氣,另外,滲漏的汽油還會汙染地下水。
②經常檢查排氣管。可以采取下麵的方法:用手指輕輕地擦排氣管的內壁,如果手指上沾到一層淺褐灰色的粉末,就表明發動機工作正常。如果沾到的粉末呈現別的顏色,就表明發動機、排氣淨化控製器或催化轉化器至少有一部分出現了故障。應當馬上進行檢修,因為這樣排出的氣體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汙染。
③注意檢查汽車內的空調器,防止含氯物質的排放。製冷係統必須保持絕對的不漏氣。防止它漏氣的方法就是每年對它進行全麵檢修一次。特別要注意在冬季也應當開幾次空調器,這樣可以使得空調的接縫保持潤滑,杜絕汙染泄漏。
④檢查汽車的阻風門,發現問題,應當及時加以檢修,這樣可以減少有未完全燃燒的碳氫化物的汙染。
⑤注意不要使用機油作燃料。機油在燃燒時一般冒藍白煙,對空氣的汙染遠遠大於汽油燃燒時的汙染。
⑥隨時檢查排氣淨化控製係統,注意以下幾點:線路連接是否正常,傳動帶是否有磨損,是否牢固,更重要的是,必須隨時知道所有的排氣淨化裝置是否正常工作。實際上常有這樣的情況,汽車即使有一二傳動帶不能正常工作,也依然能夠正常行駛,不過卻會汙染空氣。
為什麼忌空腹開車?
有關專家曾對交通事故中的駕駛員的身體情況進行檢查,發現他們普遍血糖較低。
糖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它是靠進食澱粉類食物轉化而成的。人們每天的食物中,有70%以上是澱粉。如果進食澱粉食物不足而饑餓,就會導致血糖下降。人體血液中含糖量低於正常時,血管就會本能地收縮。此時,大腦除了供糖不足外,更重要的是供氧不足,因而導致頭昏眼花,全身乏力,精力分散,嚴重者還會出現惡心、嘔吐、出汗、臉色蒼白,甚至昏倒現象。因此,駕駛員應適當多吃些糖或含糖量高的食物,尤其是在開車前要吃飽。
哪些人不宜開車旅遊?
①耳聾。在車輛運行中,駕駛員要耳聽八方,對外界車輛的聲音、交警發出的音響信號以及其他聲響,迅速聽清,準確處理。因此,要求駕駛員的聽力保持在兩耳各為音叉測距50厘米,並能準確辨別方向。低於這個值就容易出事故。
②色盲。對於駕駛員來說,各種交通標誌、標線、信號燈都用顏色表示意義,而患色盲的人缺乏分辨顏色的功能,他們看到的一切都是深淺不等的灰色。色盲者常不自覺有辨色力缺陷,多數是在體檢時才被發現的。
③立體盲。是一種缺乏立體視覺的眼病,幼年患弱視、斜視是引起立體肓的常見原因。患立體盲的人,缺乏對三維空間各種物體的遠近、高低、前後等感知能力,視野範圍小,視野中可出現盲區,極易造成交通事故。因此,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把檢查立體視覺功能列為選擇駕駛員的必查項目。
為什麼說乘車要防“病從手入”?
現代交通四通八達,出門旅遊觀光、經商、訪友、探親、辦事者增多,常乘坐公共汽車、麵包車、出租車等南來北往。眾多的乘客中不乏傳染病人和病原攜帶者,若不注意預防,很可能受到傳染病的侵害。
公共汽車上的扶手、座椅是人們乘車必然會觸摸的,有病乘客身上的病菌、病毒、寄生蟲等,也“乘坐”車輛“走南闖北”。而各種傳染病病原體留在車上扶杆、座椅上,一般不輕易“下車”,很可能把病“留”給後來的乘客。研究表明,上海甲肝流行期間,80%的公共汽車扶杆上檢測出甲肝病毒。某沿海開放城市的公共汽車坐墊上,有20%左右檢測出各種致病性病毒、病菌,其中有皰疹病毒、乳頭瘤狀病毒、陰虱、滴蟲和疥蟲等。這些傳染性疾病都可以通過觸摸而感染。
因此,乘車時不僅要注意“病從口入”的呼吸道傳染病,而且還要注意預防“病從手入”。坐車時手若抓著扶杆,下車後應及時用肥皂洗兩遍手。公交車的司機、售票員應經常打掃車內衛生,勤擦洗車上扶手、扶杆、座椅,保持車輛清潔衛生。
哪些人不宜乘飛機?
空中旅行不同於乘火車、汽車、輪船,因此,有些情況較特別的人不宜乘飛機:
①血液病人。這類病人禁坐沒有增壓艙的飛機,因為飛機升到2400米以上後,將導致人體發生一種合並脾髒梗塞和腸係膜梗塞的嚴重溶血症狀,並出現腹絞痛,嚴重威脅生命安全。
②老年人。乘坐飛機雖不限製年齡,但對於一般的老人,也有諸多不利影響。這是因為飛機乘客的血液有可能凝結成塊並會出現胸部疼痛,原因是機艙內壓低,而且乘客不得不長時間端坐在狹窄的座位上。他們還有可能患缺氧症,即血液中氧的含量降低。氣壓足,血液中氧的含量便足,在飛機升高過程中容易出現這種症狀。據專家說,40歲以上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其血液中氧的含量都偏低。預防的辦法是讓乘客穿上有彈性的襪子,並使他們能經常在機艙內或在他們的座位上走動或改換位置,還應當多喝水。
③患心血管係統疾病者。由於飛機在高空飛行時的大氣壓力作用,易使這類病人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缺氧、肺動脈高壓和血壓升高,而導致發生危險。因此,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心髒病患者在乘飛機前必須請醫生檢查鑒定其能否乘坐飛機,但心肌梗死病人在恢複半年以內,心絞痛病人反複發作期,高血壓病人血壓在200/100—120毫米汞柱以上時,嚴禁乘坐飛機,以防生命危險。
④消化道潰瘍病人。患嚴重的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在飛機高空飛行時,可能因胃腸道氣體膨脹,增加內壓而引起胃、腸穿孔,甚至驟然破裂。接受胃腸道手術後,未滿2周的手術病人乘坐飛機,有可能使愈合的創口疤痕重新裂開而造成危險。
⑤五官科疾病患者。凡是有眼、耳、鼻、咽喉疾患未愈者,或鼓膜修補手術創口愈合未滿1月,眼科手術後前房注入氣體的病人等,都不宜乘坐飛機,以防由於高空大氣壓的作用,加重疾患或損傷創口。一般耳聾者雖不受此限,但也可能會使聽力加重損害。
⑥呼吸係統疾病患者。肺結核活動期(尤其有空洞者)、哮喘病、肺心病、肺膿瘍、肺氣腫、肺癌、急性肺炎、嚴重支氣管炎等患者,均不宜乘坐飛機,以防引起肺動脈高壓並發肺、支氣管出血和呼吸嚴重困難,而影響安全。一般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和塵肺病人可坐飛機,但超高2500米以上時,要備帶氧氣。患感冒或咽炎時,由於咽鼓管周圍組織充血、水腫,造成咽鼓管通氣功能不良,乘坐飛機旅行很容易發生航空性中耳炎。航空性中耳炎是一種由於中耳腔內空氣與周圍大氣之間的壓力差所造成的中耳氣壓損傷。這是在飛機下降時,外界大氣壓不斷增高,中耳內的空氣氣壓相對成為負壓,由於咽鼓管的單向活門作用,必須開放咽鼓管才能使外界空氣進入中耳腔。患有感冒或咽炎的病人在飛機下降時如果出現咽鼓管通氣功能不良,並且不能用吃糖的吞咽動作來開啟咽鼓管,氣體進入不了耳腔,患者就會出現航空性中耳炎。此症可使患者耳部受到壓力,聽力減退,嚴重者還會出現劇烈的耳痛,甚至鼓膜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