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作人的《小河》(2 / 2)

這首詩很容易明白。小河有他的生命,向前流動就是他的生命的表現。他暢適地流動著,不但他自己快活,微笑,就是田裏的稻、草、蝦蟆和田邊的桑樹也都生活安舒,欣欣向榮。這就可以看出一串生命的連鎖,大家順遂,大家快樂。不幸來了一個農夫,起先在小河中築起一道土堰,後來又加上了一道石堰。農夫這樣做,當然有他的需要和想頭。但是小河的流動就遇到了阻礙。不但小河,稻、草、蝦蟆、桑樹的生機也連帶地遇到了阻礙。而小河並不是遇到了阻礙就了結的,他“要保他的生命,總須流動”,流動沒有路,隻好不歇地亂轉。於是稻和桑樹懷念著他們好朋友的往昔的交情,又怕目前遭難中的好朋友帶給他們一些可怕的災難。草和蝦蟆雖然沒經明敘,但是意思也無非如此。至於那築堰的農夫,他“不知到哪裏去了”。築了堰會有什麼結果,他當初也許並沒有料到,但是對於許多生命給了損害總之是事實。——以上是這首詩中的情境。我們單從小河、稻、桑樹等等的本身著想,就覺得他們的掙紮和憂愁入情入理。如果聯想到人類社會方麵去,更覺得這樣的情境差不多隨時隨地都有。一些人有意無意地給予人家一種壓迫,它的影響直接間接傳播開去,達到廣大的人群。被壓迫者的努力掙紮自是不可免的,間接受影響者的切心憂愁也是按不住的,因為大家要保自己的生命。繁複的人間糾紛就從這裏頭發生出來。不安和慘淡的景象正像築了兩道堰以後的小河邊。所以這首詩所捉住的情境是很普遍的。雖然小河並不真有生命,稻和桑樹也不真會說話,全篇的材料無非從想象得來。但是想象的根據卻是世間的真實。無論作文作詩,這樣取材是比較好的辦法:情境普遍,使多數讀者感到親切有味,仿佛他們意想中原來有這麼一種情境似的。

小河邊的不安和慘淡的景象到什麼時候才會改變呢?這首詩中沒有提到。如果提到了,一則作者突然跑出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就破壞了全詩純粹敘述的統一性;二則呢,太說盡了,不給讀者留下自己去想的餘地,也是不好。但是我們既然是讀者,不妨來想一想這以後的情形。這是不難想象的:若不是誰來拆去那兩道堰,就隻有等待小河源源不絕地流注,越來越急地亂轉,直到潭底的土完全淘去,水再不能往下鑽,於是滔滔滾滾地向兩岸衝決開來。那時候,小河邊就將另是一幅景象了。

這首詩中稻說了一番話,桑樹說了一番話。草和蝦蟆當然也不妨說話,可是這樣太呆板了,並且說來無非稻和桑樹那一些意思。所以不再讓他們說話,隻用“也都歎氣,各有他們自己的心事”了事。這是避重複、取變化的方法。

再說這首詩的聲調。詩中各行都簡短,語句極質樸,和原野中的小河、稻、桑樹等等自然物相應。說了“水隻在堰前亂轉”,又說“便隻在堰前亂轉”,又說“便隻是想流動,想同從前一般,穩穩的向前流動”,又說“還隻是亂轉”,這樣反複的敘述,念起來好像就是小河涓涓不息的調子,所謂聲調和情境的符合,就指這等地方而言。

1936年5月10日,刊《新少年》1卷9期。